高山之巅践初心!藏区高山上的“帅书记”——仁和区援藏干部杨帅

来源:这里仁和 2020/10/28

 

“你说的帅书记,我们都很喜欢他!吃得苦,爱帮忙,有思想,和村上的领导带领大家干事多,我们的生活变化大!”

10月21日,凉山州木里县唐央乡里多村藏族同胞呷罗中央这样笑着说。他说的“帅书记”,名叫杨帅,是仁和区于2018年6月派到木里县援藏的一名干部。原本是一名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的他,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于2019年3月被唐央乡党委任命为里多村的第一书记。

“心”始终在群众的“心坎上”

“我们村海拔高达3700米,杨帅住的村委会是3200米。他来的时候,住的是板房,缺水,经常停电,饭也煮不熟,经常吃的是方便面,能留下来帮我们干事儿,一干就是两年多,他的心已经在我们这里了!”里多村原主任打所达珍翁苏这样谈杨帅吃得苦。援藏是一件辛苦的事,这个大家都知道。能把心留在藏区,让自己的“心”始终在群众的“心坎上”,是一件难事。34岁的杨帅,用实际行动做到了。

里多村位于唐央乡东北部,与甘孜州理塘县和雅江县接壤,幅员面积287平方公里,距离县城300公里,距离乡政府90公里,属极度贫困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总户数84户,总人口为4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81人。

“这两年多来,我们都把帅书记当成亲人了,我们贫困户的家底他全知道!修路、发展产业、易地搬迁、搞环境卫生、发展集体经济、架设水管等等工作,每一样都是帅书记带领我们一起干的!他心在我们这里,所以变化才会大!”昔日的贫困户、藏族同胞桑鲁鲁绒甲初笑着这样说。

66岁的藏族同胞哈兴仁青杜基一家对杨帅最为感激!去年6月,他儿子生病,以为治不好了,只有等死了。杨帅知道后,发动全乡党员群众和华电木里河公司给他捐款一万七千元,还千里迢迢把哈兴仁青杜基的儿子拉到了攀枝花中心医院医治。“找医生,管生活,还陪护。在攀枝花治病,我有他这个亲人帮助,我很感激他!我们全家都感激他!”

关于“心”的话题,杨帅说,援藏其实就是一种选择,也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份事业。“用心做好事业,和群众心连心,团结大家一起才能干好事情!”

2018年底,这个幅员面积大,人口却只有400余人的“小村子”,实现脱贫,减贫40户170人。2019年减贫2户11人,全村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

“目标”始终瞄准在“发展上”

当前,援藏干部的工作目标,就是“发展”二字。改变藏区各个方面的面貌,必须在“发展”二字上用力。

“不发展,发展得不好,哪来藏区群众的脱贫?即便表面上脱贫了,那在以后也会返贫的!”这是杨帅的想法。

为此,援藏干部杨帅团结村两委的同志,从三个方面着力,将“发展”二字由理念变成了实际的行动。具体来说,就是用好党的政策,用好资源优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经济发展,搞好文化生活。

“这三个‘搞’,说起来用容易,其实很不容易!”村党支部书记鲁绒丁争这样说。

两年多来,里多村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300余万元,共修建通村公路7.8公里,改建房屋92户,异地搬迁房屋3户,架设水管4500米。2019年,该村的发展变化最大,建起了村活动室及配套的文化设施,建起了标准化的松茸冷链仓库一个,已产生经济效益1.5万元,每年能带动每户增收1000元,让集体经济有了来源。建了松茸烤箱,采取“以租代购”的方式,已经有了6300元的经济收入。在全村推广种植高山油菜700亩、青薯九号高产土豆1000亩、优质青稞300亩,全村种植业产值约30万元左右。在养殖业方面,特别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了产业扶持资金和周转金扶持,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产业,全村养殖业主要以出售牦牛、黄牛及其奶制品为主,已经实现销售收入约50万元。如今,有7户党员是致富典型,每家的牦牛都有100余头。

“两不愁、三保障”,正在这个村子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在藏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设想,正在由梦想变成现实!

“杨帅一个人,靠自己的朋友圈儿,无偿在攀枝花帮我们卖虫草、松茸,每年都要卖二三十万元。去年我家的虫草就被帅书记卖到了北京,想想都觉得高兴!如今我们的思想变了,文化生活变了,住房饮水安全有了保障了,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有希望了,也更有梦想了。我们感党恩,当然也感谢村上的党员干部,尤其要感谢帅书记!”正在读大学的大学生朗基拉姆在电话里这样说。

“动力”始终来源于“激发上”

在藏区的脱贫攻坚,要比在其他地方难。特别是要破除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改变“要我脱贫”到“我想脱贫”之路,比较难。

杨帅,这名年轻的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为此同村两委的同志,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在群众内心的脱贫“动力”上找到了突破口。“藏族同胞如果没有脱贫的动力,那脱贫攻坚就会举步维艰!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我们主要想了三个办法!”

杨帅说的三个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作用,搞好脱贫示范,狠抓群众的思想教育。

“说实话,以前我们的党建工作比较虚。现在比较实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我们是认真的,党员的思想变了,我们山村的发展才会有榜样、才有动力、才有希望!”村文书、读过大学的年轻党员扎西仁争这样深有感触地说。

这名年轻党员的家,就有牦牛100多头,是党员致富的典型之一。他说“脱贫致富,党员要带头,要有奉献精神,群众才会有学习的榜样,才会有向心力。这两年办农民夜校和搞移风易俗宣传,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家在脱贫致富上的思想变化都很大!”

建档立卡贫困户兴尔若保家,在村两委同志的帮助下,如今每年卖虫草、松茸近20万元,成为了致富的典型。他说里多村有资源、也有劳动力,以前就是缺门路,很多人就想着等靠要。“现在致富的想法变化大,等靠要不是出路,自己努力才是脱贫的好办法!”

建档立卡贫困户桑鲁鲁绒甲初说:“给你简单举个例子,在水泥路没有修通前,我们要到90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卖农产品,如今在家门口就有老板来收购,以前20元一根的虫草,如今能卖到80元左右,还不跑路能节约时间,也不花摩托车油钱。基础设施变了,有致富的典型了,网络也通了,很多人都学会了智能手机了,再不努力脱贫的话,那就是真正的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