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枝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1-03-02     来源:系统管理员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11年2月21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覃发树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攀枝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效益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3.9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5.1%,高于计划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6.6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6亿元,增长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49亿元,同口径增长16%,高于计划目标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8.8亿元,同口径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2元,增长12.8%,高于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293元,增加818元,增长14.9%,比计划目标高3.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0.38亿元,增长19.6%,民营经济占GDP比重40.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去年同期上涨3.3%。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6.52亿元,增长4.5%。粮食、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增长0.2%、4.1%、9.8%;新种植核桃5.3万亩;烟叶完成种植面积11.43万亩,收购烟叶32万担;肉类总产量7万吨,增长3.4%;水产品产量2.65万吨,增长13.2%。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现代农业发展、新村聚居点建设等为重点,强化了米易、盐边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米易县和盐边县累计整合投入示范片建设各类资金共计64193万元。推进了仁和区、东区、西区的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新(改)建农村公路、县、乡、村道32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16亿元;新建沼气池4000口,解决了4.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灌区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实施。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发展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合组织77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类财政直补资金13897万元。“农超对接”取得突破,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实现对接与直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继续稳步提高,蔬菜、水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分别达到94.7%、100%、100%。农村劳务开发力度加大,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9.8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28亿元。

  (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工业生产全面提速。全市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64.63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8.59亿元,增长20.5%。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铁矿石、高钒铁、钛精矿、钛白粉、高钛渣、黄磷、焦炭分别增长21.8%、30%、41.6%、26.5%、53%、16.2%、1%;钒钛、钢铁、能源、化工支柱产业累计完成产值83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85.9%。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38.26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6%,同比上升3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发展迅速。民营工业增加值达131.63亿元,增长23.9%。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被纳入国家《“十二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规划》;钒钛产业园区扩区规划也得到四川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全年共争取上级园区发展资金4355万元,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项目承载能力大大提高。钒钛园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107.38亿元(含安宁工业园区),园区本部工业总产值82.38亿元,增长62.8%;工业增加值25.15亿元,增长35.1%;销售收入完成72.14亿元,增长6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增长43.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4.37亿元,增长22.7%;出口创汇7266万美元。县区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均迈上50亿元台阶。

  生产要素基本得到保障。加大组织生产力度,加快煤矿资源整合进度,强化与周边市州的调运协调,保证煤炭生产供应。生产原煤累计1129万吨,增长16%。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累计发电236.54亿千瓦时,增长8.4%。成品油供应、铁路运输等得到保障。

  (三)服务业稳步发展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节庆、假日经济亮点初现。在欢乐购物节、“金芒果”节以及“五一”、国庆等节庆、假日活动带动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7亿元,增长17.7%,高于计划目标2.7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3.9%,汽车消费累计销售15679辆,增长13%。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成效显著。

  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增长21%;接待游客705万人次,增长4%。“阳光花城”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冬季阳光旅游、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成功举办“攀西第一灯”-米易·迷昜灯会花会、2010格萨拉索玛花节、攀枝花欢乐阳光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二滩森林公园4A级景区通过省级复核,金海开元名都五星级酒店建设全面推进。

  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全社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71.69亿元,比年初增加78.73亿元,增长16%;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量598.12亿元,比年初增加189.54亿元,增长46.4%。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16.4亿元,增长31.2%。

  (四)投资促进成效明显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7亿元,增长24.9%。积极争取到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项目资金5.59亿元,其中,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争资额3.4亿元,占争资总额的60.8%;顺利完成6亿元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争取到2.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纳入省政府考核的18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1.68亿元,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75.4%。列入市级重点建设和考核的“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共100个,完成投资154.6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3%。其中,竣工投产项目、加快建设项目、争取开工项目分别完成34.19亿元、108.74亿元、10.32亿元。列入市级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51个,完成投资74.79亿元。攀钢18万吨/年钛渣二期工程、攀煤100万吨焦炭及煤气综合利用工程、烟叶仓储中心、迤资火车站改扩建和马店河铁路货场一期工程、渡口桥南立交系统、钢城集团5000吨海绵钛等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或开始试生产。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迅速推进,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建设已获国家铁道部立项批复,丽-攀-遵铁路攀遵段完成预可研审查,攀-宜沿江高速公路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大竹河水利工程、1.5万吨/年海绵钛生产线、白马铁矿二期工程等项目进展迅速;新密地大桥、粮食物流中心、观音岩水电站、桐子林水电站、棚户区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带、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梅塞尔制氧生产线改扩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完成确权面积384.8万亩,发放林权证46649本。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公务卡支付流程,建立转移支付预通知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参合农民47.89万人,参合率93.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全年办理249万件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全年办理基本建设项目39个、技术改造投资项目47个。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改革不断深化。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加强了与各方的互访与交流,成功举办川滇黔十地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组织参加“第十一届西博会”等招商引资活动。在第十一届西部博览会上,签约项目64个,投资总额203亿元。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01.39亿元,增长33.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海绵钛实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出口。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9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总额1.83亿美元,增长116.9%。

  (六)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破。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7户企业关停和落后设备淘汰工作。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积极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实施了攀钢新2号烧结机、钢企白马球团厂烟气脱硫等新建项目,强化了攀钢6号烧结机、攀钢新1号烧结机、攀钢发电厂以及清香坪、大渡口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整改落实,淘汰关停了攀钢5号烧结机等项目。全年实施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9个,预计新增削减量4万吨;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0个,预计新增削减量1500吨。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按照《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强化农村环保工作,加大生态细胞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完成营造林25.65万亩,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8.97%。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扎实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8.6%。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各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开展了集中治理“五乱”、城乡风貌塑造、“阳光花城”打造以及“除陋习、树新风”等专项活动,精心组织“七进”活动和文明劝导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新建、改建污水处理厂3个、垃圾填埋场17座、垃圾处理设施263处,新增、改造绿化景观5.6万平方米。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兴攀深入推进。实施产业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服务民生三大科技行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钒钛磁铁矿冶炼新工艺、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攀钢集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攀枝花市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实施,编制了全省首个技术路线图即《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路线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9项,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新材料实现产值180亿元,专利申请量达811件,同比增长51.3%。

  教育事业得到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计划推进,全年完成17.7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65亿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教攻坚计划顺利实施,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加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进展顺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4882人被高校录取,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录取率3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学生14.79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9.41万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5万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成人和高等教育全面加强。

  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启动了全市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568处,其中新发现1514处,申报“国家保护文物”24处;四川省第十三届民族运动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明显,重点疾病和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三医院重性精神病监管病房等项目建设得到推进;健康城市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开展顺利。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5%和96.4%。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档案、防震减灾、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民政福利、地方志和残疾人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八)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2010年,全市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2.4亿元,共组织实施了10个大项、85个小项民生工程建设。省列45个,市列40个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力实施。新(改)建廉租住房1288套;经济适用房4500套全部完工;棚户区改造完成2907户、采煤沉陷区治理1089户;公共租赁住房建设、300套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全市农房、城镇住房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共完成12553户永久性农房、158户城镇住房重建以及4094户城镇住房和49397户农房维修加固工作。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95人,其中"4045"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6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扩面进展顺利,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41.4万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97万人、20.99万人和20.43万人,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8万人和21.76万人。

  各位代表,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趋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多;维稳工作任务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发展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保持“十一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总的看来,虽然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趋好。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经济复苏的道路依然曲折和复杂。从国内看,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但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结构调整压力大。2011年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从全省看,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实施“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思路,加快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项目,改善发展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当前,我市正处于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从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看: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产业体系上突出“特色优势”,特别提出要形成包括攀枝花在内的几个西部钢铁基地,对西部地区将实行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上突出“倾斜化”,同时推进资源税改革,这都有利于我市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得到国家和省上更多的支持;二是我市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被纳入国家《“十二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规划》,钢铁(钒钛)产业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钒钛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调结构、保民生,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有利于我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四是我市被确定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全省着力培育的几个百万人口大城市之一,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五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看:一是从我市发展现状看,产业政策及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国家对钢铁过剩产能的调控将直接制约我市钒钛、化工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全市环境容量控制和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对产业发展、产能扩张形成了巨大压力;二是产业发展的外部竞争更加激烈,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够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不足,优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三是要素制约问题进一步突出,一方面攀钢西昌基地预计今年投产将对成昆线的运力造成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市今年电力供应更为紧张,对企业生产将产生影响;四是投资持续增长有一定难度,重大产业化项目储备不足,发展支撑不强。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继续推动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战略机遇,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为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四个倾力打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加强项目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完成3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社会发展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四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9%。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围绕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1年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大竹河水库建设,完成观音岩供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胜大灌区等中型灌区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发展小型水利建设,实现新增和改善有效灌面3.6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继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县域公路网,解决通村公路通达深度,完成通村通乡公路120公里,提高油路和水泥路比重。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中低产田改造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5万亩。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米易县湾丘-垭口示范片、盐边县红格示范片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内的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县(区)及农民的建设主体作用,重点抓好省级示范片内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和新村聚居点等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推进仁和区、东区、西区的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落实农业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减轻农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重点发展核桃3.63万亩,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水平。全年转移输出劳动力9万人,培训技能人才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继续做好“农超对接”工作,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向"6+2"特色产业的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攀钢等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推进钒钛、钢铁产业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攀昆公司2万吨钛锭项目、金江钛业15万吨/年钛渣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含钒钛的钢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含钒钛铸锻件、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等产品。强力推进四川柯世达集团有限公司300万套/年汽车零部件、大西南实业有限公司10万吨/年钒钛蠕墨铸铁汽车耐磨铸件、圣达富邦1000万件刹车毂、蓝天锻造有限公司20万吨机械装备制造用锻铸件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进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快矿业经济发展,做大矿业产业集群。加快红格钒钛磁铁矿北矿区采选扩能、攀昆公司年处理800万吨钒钛磁铁矿选矿厂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

  加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做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和《“十二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争取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抓住省上加大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信息、物流、技术、融资等服务平台,建设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增强园区的服务功能。加快钒钛产业园区扩区工作进度,完善相关手续,及早通过省政府审批,并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攀枝花市工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提高对全市工业企业的运行监测和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提升攀枝花工业企业和优势产业总体竞争力。

  强化工业生产要素保障。加快煤矿资源整合进度,加强与周边市州的煤炭调运协调,确保煤炭供应。推进米易一枝山、马上坪220千伏,迤资、东风等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尽快启动米易、攀枝花Ⅱ500千伏、枣子坪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积极与铁路部门联系协调,加强铁路运输的计划性,提高货物流通能力。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应急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成品油战略储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业。按照省二级物流节点城市要求,加快现代物流体系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烟草物流中心、密地商贸物流中心、格里坪工业物流园区、攀枝花物流信息平台等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重点抓好与成都、昆明两个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信息和物流联运搭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物流合作;培育发展物流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第三方物流市场;重视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专业中介、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消费性服务业。按照“倾力打造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要求,深化“阳光花城”形象,突出“冬春阳光度假”、“体育运动休闲”、“独特裂谷风貌”等旅游产品特点,着力构建集运动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体系,搞好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推动红格温泉运动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大力推动仁和阳光康养旅游区和米易阳光运动旅游区等重点精品旅游区和沿江休闲经济带、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等特色项目加快建设,同时推动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星级宾馆建设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力争旅游总收入实现45亿元。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展,加快各类城市商业综合体、批发零售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和改造,促进金瓯购物广场、曼哈顿广场等商业设施全面投入使用,加快建设三森美居、同乐家居世界、天骏汽车城(二期)等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推进商务房地产,有序开发普通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培育消费热点,巩固住房、汽车、旅游、商贸等传统消费重点,引导信息、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继续举办“汽车节”、“啤酒节”等各类节假日主题消费和庆典活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促进服务消费,支持和鼓励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落实刺激消费政策,继续实施社区“双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抓好“家电和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优化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四)强化项目支撑作用,推动投资持续增长

  加强项目储备。紧紧抓住国家制定《“十二五”钒钛资源利用产业基地规划》、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优先储备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利用市场机制搭建项目交易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加快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

  抓好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对新开工重大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和信息反馈,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积极指导项目业主按规范要求完善项目前期各项手续的报批资料,为项目尽快审批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桐子林电站、翰通100万吨捣固焦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有序推进观音岩水电站、缅气入攀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完善项目要件,为项目开工创造良好条件。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项目包装、申报,努力争取中央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进一步挖掘现有融资平台的贷款潜力,积极与各商业银行对接,尽力争取银行支持;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贷款。盘活政府资产,开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出让、抵押贷款、资本化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深入探索和尝试直接融资方式,包括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使用好政府的各类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续建、保民生、保重点工程建设资金。

  (五)推进交通建设,构建交通枢纽

  积极打造对外通道。全面加强以“两高两铁”为重点的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国道108线平地至挖断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争取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积极做好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和丽-攀-遵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省道214线总发-平地段、省道310线倮果-渡口段改建工程和省道216线渔门-乌龟井段、省道310线仁和沟桥-新庄桥段路面中修工程。加快攀枝花市机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完善攀枝花机场安全设施建设,不断新增航线和航班。

  不断完善城市路网。加快推进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新密地大桥、龙箐大桥至密地大桥连接线、临江路与滨江大道连接立交系统等项目建设,确保炳仁路“五一”前建成通车;力争开工建设雪青松桥、洛布旧桥、渡口立交1号桥整治工程;加快巴关河大桥、荷花池大桥、纳拉河桥、灰老沟桥、小河桥整治工程前期工作。高标准完成通乡水泥路(油路)建设和通村公路硬化工作。加强客货站场等配套建设,强化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逐步完善多式联运节点布局。

  (六)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管理

  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完成《城市新区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炳三区、炳四区及干坝塘片区详细性规划。科学确定城市片区功能定位和新区拓展优先方向,规划建设集行政文化中心、高端服务业和高品质居住区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炳二区、炳三区建设,积极稳妥实施旧城改造。做好停车场(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缓解中心城区道路拥堵问题。抓好污水处理厂、煤气储运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等项目建设,确保城市气化率和用水普及率均不低于9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1%。继续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四化”工程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力打造“花城景观”,加快攀枝花大道东段、清乌复线、隆庆路绿化改造步伐,力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5平方米。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巩固城市建设成果。

  (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县区经济

  扩大民营经济总量,强化经济发展后劲。在资源配置、土地利用、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产业导向,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创新政、银、企对接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建设,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贷款融资服务,积极推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高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切实缓解融资难问题。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新领域,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发挥县区优势,鼓励差别化发展。从发展定位、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上,继续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动力、优化环境,发挥好县区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县区经济整体实力;完善促进县区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县区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增长潜力,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

  (八)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后的配套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逐步推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深入推进电子化招标;继续抓好土地、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资源价格体制改革;搞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深化与毗邻市、州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开放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多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拓东盟市场,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切实提高西博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突出产业招商,注重产业配套,积极招大引强,加强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工作,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完成360亿元;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拓展和扩大外贸出口。

  (九)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狠抓重点企业节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推进钢铁及化工行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建设;统筹加快推进其它领域重大节能工程,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实施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强化机关节能,继续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重点抓好农村污染源头防治工作。加快污染治理,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进一步削减和有效控制。

  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起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继续抓好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产生废弃物的企业和利用企业关联布局,发展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推广和应用废水、废气和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品;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区)创建工作,加快重建矿山生态系统,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抓好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巩固27.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服务,有效控制源头污染,加强执法监管,规范企业行为,着力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十)加快发展民生及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继续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扶贫解困、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的力度,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公共服务和重点项目的投入,逐步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等工程项目。新增廉租房500套、经济适用房2000套。

  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4045"人员、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确保“户户有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为重点,继续深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劳动用工监管,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支付工作,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扎实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力争在2011年内实现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作用;积极完善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政策;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校安工程建设计划,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两免一补”及各项资助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好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工作,继续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以及仁和区人民医院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防控和救治水平;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扩大门诊统筹试点,扩大参合群众受益面;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药品市场秩序,降低医疗成本和保障医疗安全。

  积极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动省钒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升级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促进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攀钢集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加快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作演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化文化和新闻出版的市场监管。改善体育活动设施条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健康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扩大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促进公益电影进社区、进校园。推进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基本建成全市城市公共应急广播系统的播控中心及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站建设。着力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三项制度”,实施人口文化工程和“攀枝花市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交互系统”二期项目,启动“世代人口服务中心”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妇女儿童、民政福利、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巩固和落实各种支农、惠农、扶农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粮、油、肉、菜、蛋、水产品等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物品的市场有效供给。严肃查处串通涨价、操纵价格以及囤积居奇、造谣惑众、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加强社会监管,努力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高度关注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安定群众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大中型工程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工作,妥善安置失地无业农民,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快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健全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研判一系列发展机遇和挑战,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及“十二五”规划描绘的蓝图,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狠抓落实,为实现我市的跨越式发展,开创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