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枝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0-03-25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10年2月24日

  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覃发树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攀枝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全市上下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主动应对困难和挑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24.08亿元,增长11.2%,高于计划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3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0.06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3.7亿元,增长10 %。人均GDP达到36562元,位列全省第一。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全年完成增加值157.07亿元,增长19.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1.16亿元,同口径增长14.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9亿元,同口径增长18.4%;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1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75元,比上年增加412元,增长8.2%。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 34.03亿元,增长4.8%;粮食总产量、蔬菜、特色水果分别增长0.6%、4.3%和17.9%;烤烟面积达15.3万亩,实现烟叶收购32万担;肉类总产量6.77万吨,增长4.2%;水产品产量增长25.8%。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发展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78个。早春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米易县、盐边县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

  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完成农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312公里,全市已有42个乡(镇)实现通畅,353个行政村实现通达;新建沼气池6260口,解决了8.9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大竹河水库开工建设,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灌区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务开发力度加大。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66亿元,增长8.3%。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类财政直补资金8643万余元。米易县湾丘—垭口片区、盐边县红格片区成为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二)企业效益下滑有所遏制,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去年,全市工业尽管受价格下跌、市场不稳、产销衔接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钢材、钛白粉等主要产品价格回升、市场需求逐步增加,规模以上企业中90%以上恢复生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总体上升,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回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0.72亿元,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68.07亿元,增长13%。

  规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钛白粉、三氧化二钒、高钛渣、铁矿石、原煤、钢材产量分别增长112.5%、64.9%、48.9%、22.5%、11.6%、8%;钒钛、钢铁、能源、化工支柱产业累计完成产值57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77.4%。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1户,比上年净增37户。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全市各类工业园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0户,其中,钒钛产业园区入住企业达78户,投产企业52户,钒钛园区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增长28%,完成增加值18.1亿元,增长31.2%。

  企业效益下滑有所遏制。受工业品市场价格低迷的影响,2009年前8个月全市大多数工业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 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扭亏为盈。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4%,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11.96亿元,同比下降55.1%,企业效益下滑势头逐步得到遏制。

  (三)市场消费稳中趋旺,服务业发展加快

  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城乡消费市场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2亿元,增长18.4%,比计划目标高4.4个百分点。以北京华联、摩尔百盛、苏宁电器、必胜客、欧洲房子等为代表的知名服务品牌效益明显,沃尔玛已与我市签约确定入驻,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态快速发展;改造提升了52个城乡集贸市场,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成效显著,全市新建“万村千乡”农家店110个,总数达185家,全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到3.21万台(件),汽车(含摩托车)下乡销售1.09万台,两项合计财政兑现补贴农民达1527万元;消费提档升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1%,汽车消费增长较快,全年累计销售20896辆,增长29%。

  旅游经济稳步增长,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启动了阿署达、大黑山旅游区、莲花乡村旅游区、米易亲水戏水等旅游项目,金海.开元名都五星级酒店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4A级旅游景区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77亿元,增长23.7%。

  现代物流经济逐步发展。密地粮食物流节点、烟草物流中心、米易攀西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倮果散货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

  市场物价整体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0.7%,全年单月涨幅在正负1%之间波动,其中食品价格累计涨幅0.9%,单月涨幅变化不大。

  金融保险健康运行。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2.96亿元,比年初增长25.2%;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额408.58亿元,比年初增长27.1%;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12.5亿元;广发证券入驻我市,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124.8%。

  (四)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投资拉动成效明显

  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拉动战略的推动下,呈现出完成总量大,增长速度较快的态势,是“十一五”以来投资增速最快的一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64.76亿元,增长40.6%。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先启动了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的项目,农林牧渔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9.9%、50.3%、28.6%;更新改造、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完成115.22亿元、96.91亿元,增长72.1%和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1%;其他投资完成30.37亿元,增长371.1%。

  资金保障能力加强。积极争取到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项目资金3亿元,其中,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争资额2.3亿元,占争资总额的77%;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3000万美元;顺利完成1.8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争取发行10亿元地方企业债券工作取得进展;争取国家开发银行10.2亿元贷款进入评审阶段后期。

  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有序推进。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扩大内需项目56个,完成投资5.8亿元;按照全省“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促进了灾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恢复和灾区经济的发展振兴,全市累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投资26.15亿元,全市完成农房重建12553户、维修加固49369户;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灾后重建项目正抓紧建设。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全市纳入重点建设和考核的“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共100个,年计划投资126.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35.4亿元,其中,竣工21个,在建(含新开工)61个、储备18个。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新竣工工业项目180个,在建工业项目220个,其中,攀航钛业2000吨/年钛锭及钛材加工项目、中禾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钢城集团5000吨海绵钛、白马球团二期和干法旋窑水泥技改项目、天伦化工配套项目、华铁钒钛脱硝催化剂载体二氧化钛等项目全面竣工;攀钢1.5万吨海绵钛、富邦200万件钒钛汽车制动毂一期工程、攀煤100万吨焦炭、攀钢新钢钒公司高炉煤气干式除尘及TRT工程、攀阳钒钛煤基直接还原综合利用、金光化工10万吨金红石钛白粉等项目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快推进,滨江大道上段已建成通车,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已开工建设,小沙坝污水处理厂、炳二水厂及原水管线、渡口桥南立交系统、新密地大桥等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对外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成昆铁路新线已完成预可研,上报国家铁道部待批,昭~攀~丽铁路全面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攀-丽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已开工建设,攀-宜沿江高速公路正在抓紧前期准备;仁和220KV输变电工程竣工,马上坪、一枝山22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观音岩、桐子林、金沙、银江水电站等项目积极推进,缅气入攀天然气项目正完善项目核准申报材料,其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五)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市、县(区)水务局相继挂牌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完成确权面积356.72万亩,发放林权证7478本;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米易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全力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改革工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水价、电价、成品油价格等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资源开发新机制逐步形成;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与凉山州签署了区域合作协议,加强了与昆明及周边其他市州的联系交往,先后在上海举行了投资说明会,在成都举办了攀枝花现代物流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参加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会,特别是在第十届西部博览会上,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158亿元;引进了昆钢集团、成都金海置业、三森集团等企业。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27.48亿元,增长25.6%,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外贸进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下滑,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997万美元,同比下降61.9%,其中,出口总额8458万美元,同比下降67.1%。

  (六)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不断巩固、扩大和提高“双创”成果。交通管理、环卫和园林绿化等工作进一步规范,着力抓好“五乱”整治,深入开展“七进”活动,着力打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示范点56个。全市全年各级财政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达1.02亿元。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节能技改项目,以建设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突破口,以工业污染源治理为核心,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攀钢高炉渣制备精四氯化钛等为代表的10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攀钢、德胜集团、安宁铁钛等10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狠抓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闭淘汰了攀钢新钢钒公司、市广川冶金公司等16户(其中列入全省淘汰落后产能的15户)企业的落后产能, 预计2009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8年下降7%;攀钢发电厂及6号烧结机脱硫项目通过验收,新建360m2烧结机投入试生产。1号、2号烧结机如期关闭,新建第二台360m2烧结机项目顺利启动,省、市政府限期治理项目全面完成。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按照《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强化农村环保工作,加大生态细胞建设,成功建成5个环境优美乡镇、17个文明村、260户生态家园;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全年完成营造林17.73万亩。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3%、9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名列全省第三名。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各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扎实抓好学校灾后重建,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市校安工程完成22.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95亿元,确保了教学正常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职教攻坚计划顺利实施,落实了藏区学生“9+3”免费教育招生计划,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普通高考取得好成绩;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加强;深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受益学生达10.9万人,免除5.56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采取措施加强防控,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46.61 万人,参合率达9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35个灾后卫生重建项目顺利推进,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和盐边县中医院等重点卫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乡镇卫生建设项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灾后重建计生服务站项目积极推进。“科教兴攀”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钒钛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取得新进展,全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34个、科技合作项目4个;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明显,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新材料实现产值149亿元;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模式初步形成。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农村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积极申报“苴却砚石刻技艺”、“平地迤沙拉谈经古乐”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1%和96%。省民运会场馆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低于省下达指标,档案、地震、“五五”普法、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民政福利、残疾人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入。大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全市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1.5亿元,省列38个,市列32个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725人,其中“40、45”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6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扩面进展顺利,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39.31万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8.73万人、19.51万人和19.27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26万人和21.42万人。

  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建设经济适用房5210套,廉租房348套,对4515户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货币补贴888.34万元。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 30.79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工业经济运行效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与工业强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不相匹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趋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城乡居民就业压力大,维稳工作任务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发展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冲刺之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研判积极应对。

  从国际看,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步入了复苏进程,但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世界经济复苏道路将会缓慢曲折。从国内和全省看,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政策作用明显,全国、全省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中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在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上将更加注重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风险。省委、省政府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以“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为工作基调,继续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加快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项目,改善发展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我们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机遇。国家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加快”、“三个全面推动”的发展战略,为我市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等战略性大项目建设提供了良机;我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加速,民生得到明显改善,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仍具备一定的基础。

  2010年全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四个倾力打造”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关键在投资、重点在工业、核心在结构、落实在项目的思路,立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实现更快更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5%(其中工业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1%。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我国及全省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积极向好,国家宏观政策将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安排13.5%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对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考虑到“十一五”前四年GDP已完成年均增长13.5%的目标,要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终期目标,今年GDP增速必须达到13.5%以上。三是分析今年的增长因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我市“十一五”以来推进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具备实现13.5%发展增速的产能支撑条件,只要工业产能能够得到有效释放,就能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占我市工业总量50%的国有大企业增量有限,同时考虑发展中诸如市场变化、国家调控钢铁产能过剩等不确定性因素,难以支撑更高的增长速度。四是针对今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安排13.5%的预期目标是不低的,也是对我市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考验,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真抓实干,拼搏奋进。

  ---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300亿元以上。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适度扩大投资是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应对经济形势、抢抓扩大内需机遇、实现经济预期增长目标的必然选择。二是积极对接国家和全省扩大内需政策以及我市“投资拉动战略”的实施,力争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昭-攀-丽铁路、观音岩、桐子林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大竹河水利工程、攀-丽高速公路以及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今年保持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也是具备一定支撑条件的。三是受政府资金紧张、民间投资乏力、企业发展信心和投资能力不足、房地产市场面临进一步调整等因素影响,保持全市投资稳定增长的难度仍然较大,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加倍努力,力争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今年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尤其是促进消费需求,将加大民生支出,努力提高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同时,随着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汽车、旅游、餐饮娱乐等消费热点的持续升温以及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将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控制在8.1万吨、1.8万吨以内。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国家非常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并将其作为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二是随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我们能够在工业、建筑等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节能降耗。三是“十一五”开局以来,通过采取措施,全市单位能耗逐步下降,节能降耗形势趋于好转,初步预计2009年累计下降16.4%,“十一五”前四年完成总目标的74.5%,今年节能安排下降6%,就能确保完成“十一五”下降22%的目标任务,但难度非常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的约束性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社会保障方面投入逐步加大,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将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良种、农具等补贴,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我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在金融危机持续冲击的背景下,工业企业裁员,新增就业岗位的难度加大,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新增就业等,加剧今年的就业形势。但今年各级政府将从维稳大局出发,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着重抓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农村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和服务业在就业中的作用,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以内。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我市人口增长率已逐步下降,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以内是可行的。

  实现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以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的标准化基地建设,抓好烟叶新区和打叶复烤厂等项目;力争把米易、盐边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基地强县;推进“四川攀枝花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台湾企业和农民来攀创业。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三是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竹河水库、农村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田改土,尽快实施二滩水库淹没区脱贫帮扶规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编制好米易、盐边两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推进攀枝花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试点并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五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做大农产品品牌,形成多元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发展格局,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劳务经济稳定发展。

  (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实现工业提速增效。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和利用各种平台,实行政府、园区、企业、中介联动,狠抓产业招商和项目的落实,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抓紧制定实施支柱产业振兴规划,重点抓好全市“6+2”产业布局和规划,加快推进钢铁、钒钛、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加工六大主体产业和太阳能、生物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主体产业要集约发展、规模发展和品牌发展,延长产业链,新兴产业要尽快找到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编制和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案,为攀枝花工业产业定位提供指导,为工业招商引资提供项目支持,提升全市产业发展层次。三是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企业入驻条件;紧紧抓住省上加大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信息、物流、技术、融资等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增强园区的服务功能。四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钒钛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攀钢1.5万吨海绵钛、18万吨高钛渣二期、新钢钒烧结系统技术改造二期工程等一批新的项目尽快竣工达产增效,充分发挥新经济增长点的效益和作用。五是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整合,主动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专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搞好要素保障与协调,在电力供应上,多争取用电指标;在能源供应上,要早做安排,早做预案,确保煤炭和成品油的正常保供;在运输保障上,积极做好衔接、协调和调度工作。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升级。一是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省二级物流节点城市要求,加快现代物流体系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重点推进密地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格里坪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仁和总发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金江工业物流中心、米易攀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市烟草物流中心,市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切实加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重点抓好与成都、昆明两个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信息和物流联运搭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物流合作;培育发展物流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第三方物流市场;重视金融保险、信息、专业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二是加速发展民生性服务业。按照“倾力打造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要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构建集运动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体系,带动服务业持续繁荣;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推进炳二区、炳三区、仁和片区、西区片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快各类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零售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升级速度;继续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依托“万村千乡”、“社区双进”市场工程,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龙头企业,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相关补贴政策,促进农村消费。

  (四)着力保持投资适度增长,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一是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抓好100个“四个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完成全社会投资300亿元以上。对接国家投向,优化投资结构,突出重点领域和行业瓶颈的项目,加快建设和启动一批进出口大通道、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涉及“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大工程,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加大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攀-丽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昭-攀-丽铁路具备前期开工条件;加快建设炳仁路后段、渡口桥南立交系统、新密地大桥、炳二区主干道、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等地方重点工程;全力推进炳三区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城市路网工程;加快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推进观音岩、桐子林、安宁河梯级水电站和马上坪、一枝山220kv输变电工程及太阳能示范电站等能源建设项目,继续做好金沙、银江水电站、缅气入攀、成品油入攀项目前期工作。二是扎实推进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项目的责任单位和实施主体,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实施,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建力度。三是强化项目推进统筹协调,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继续实施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强化项目管理, 重点抓好招投标、工程监理、资金使用和质量管理等环节,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大筹融资力度,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省项目资金,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契机,准确把握国家资金投向,加强项目包装、申报,努力争取中央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另一方面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更多的使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五是做好重大项目储备,保持重大项目建设连续性。

  (五)培育壮大民营经济,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方向,积极实施创业发展计划,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推进创业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各类创业主体,引导和鼓励全民创业,充分释放民智、民资、民力;做好民营企业跟踪服务,从融资担保、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方位壮大民营企业群体,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要从发展定位、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上,继续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动力、优化环境,发挥好县区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县区经济整体实力;建立完善促进县区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县区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增长潜力,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

  (六)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继续解决好国企改革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深化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二是加强开放合作。深化与毗邻市、州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抢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机遇,开拓东盟市场,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多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招商引资,注重招商选资,积极招大引强,加强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工作,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完成260亿元;加快市内企业“走出去”步伐,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程度,积极拓展和扩大外贸出口。

  (七)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节能减排。狠抓重点企业节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推进钢铁及化工行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技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建设;统筹加快推进其它领域重大节能工程,推进建筑节能,实施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强化机关节能,继续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重点抓好农村污染源头防治工作。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总量减排,建立起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继续抓好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重点推进攀钢利用转炉煤气发电第二台55MW机组、炜源科技项目、鼎好科技30MW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攀钢10万吨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等项目。三是全面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工作。确保攀钢集团3#、4#、5#烧结机脱硫治理、攀钢集团江5#、江6#废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等重点项目按期完成,务求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顺利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四是搞好生态市建设。按照《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大力实施六大体系中的重点项目,确保实现规划目标;继续抓好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力实施生态项目建设。

  (八)努力改善民生民本,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继续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安排好项目和资金,增加财政投入比重,争取办成一批群众期盼的大事实事。二是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和失地无业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稳定就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全力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工作,继续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四是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好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工作,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健全教育助学体系,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加快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医技楼建设,搞好市二医院职业病防治中心及外科住院大楼前期开工准备,完善规划,适时启动建设,抓好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建设,深化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五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廉租房补贴4900户,新增廉租住房房源4500户。六是突出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和群众体育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民运馆建设,做好全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召开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展攀枝花大剧院前期工作。七是加强安全生产,全面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八是继续开展“五五”普法,积极推进妇女儿童、档案、审计、老龄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九)谋划长远发展,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重点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在深化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抓紧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起草规划纲要草案,开展总体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明确“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形成总体规划框架。二是研究提出纳入国家、省上规划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三是强化衔接协调,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项目布局、政策手段等方面有机统一。四是创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为专家咨询论证、群众建言献策、社会广泛参与创造更为便捷有效的通道,增强规划工作的民主化水平,提升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齐心协力,狠抓落实,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情况:2008年攀枝花GDP现价年报数为4276138万元(年鉴数据),经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我市2008年GDP现价修正为4146711万元(现价),扣除2008年的物价因素后,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为3721732万元(不变价);2009年我市GDP快报数为4240750万元(现价),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为4140214万元(不变价),增速=4140214/3721732=11.2%。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

  3、四个一批:即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前期一批。

  4、两集中、两到位: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5、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指藏区学生在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到内地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

  6、八项民生工程:即加大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7、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8、三个全面推动:即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

  9、第三方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10、“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商务部自2006年以来持续推动的旨在促进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和服务功能提升的重点工程,其主题为“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11:三个百分之百:即项目百分之百按期开工,配套资金百分之百到位,检查组提出的问题百分之百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