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枝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06-10-2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06年2月15日

  在攀枝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章忠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攀枝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 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参加会议的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旅游推动年两个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社会统筹等各项工作,着力整顿矿产资源开发和土地开发市场,规范经济秩序,成功地举办了冬旅会和攀西会议,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超额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按照年初提出的发展目标,加强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48.01亿元,同比增长14.2%,超年计划目标2.2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和财税部门加强征管,全市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54.4%。

  (二)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煤、电、油、运等突出矛盾,克服了4月以来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工业初级产品过剩等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狠抓重点企业的增产增效和扭亏增盈,努力拓展产品市场,全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高位运行的势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攀钢新3号高炉、百米重轨、发电公司2×13.5万千瓦火电机组、湾滩水电站2×1.6万千瓦机组、兴中钛业1.2万吨钛白粉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白马、新九矿区建设按计划推进,观音岩、桐子林水电站前期工程进展顺利,钢铁、钒钛、能源、电冶化工业快速增长,钛产业集群化基础进一步夯实,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超年计划目标4.3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

  (三)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在冬旅会项目等一批重点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超年计划目标13.7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为建市以来最大的一年。西攀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攀昆高速公路正式开工,省道214、216和310干线公路改造基本完成,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按计划建设,新渡口大桥、法拉大桥、新雅江大桥等跨金沙江、雅砻江大桥建成通车。完成了格萨拉大道、江南三路一、二期改造、苏铁大道、长寿路、冶金路、炳草岗中心广场、阳光大梯道、攀枝花公园等城市改造工程,继续实施了以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 “四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红格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工业废水外排达标率提高到97%,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随着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成,我市提前5年实现了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克服了自然灾害严重、农资持续涨价、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优质农业,确保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6%。粮食总产量22万吨,增长3.3%;蔬菜41.87万吨,增长4.7%;水果6.84万吨,增长14.6%;烤烟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产量20.4万担。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水产养殖快速增长。

  (五)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服务业发展空间拓宽。以全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建设完善了红格温泉度假区、欧方营地等一批景区景点旅游设施,完成了炳草岗商业步行街改造,新建了世贸大楼、东方新天地、东方巴黎、华龙广场、天宇钢材批发市场等一批商贸服务设施,城乡市场健康发展,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旅游业增势强劲,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各项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旅游业总收入达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4.2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六)县区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改善环境,完善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盐边、米易两县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双高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双双突破亿元大关。各县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工业聚集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米易的白马、垭口、柳溪河,盐边的新九、安宁,东区的银江,西区的格里坪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驻企业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通过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攀枝花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全市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发展加快,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全年完成增加值66.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6%,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七)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再上台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创造更好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顾全大局,克服困难,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政策,完成了攀钢、攀煤等大企业50所中小学、5360名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工作。积极支持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和中小型企业民营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围绕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活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八)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按计划实施,加强对森林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开展全民绿化造林活动,森林覆盖率达到58.97%。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8.9%,大力推进老污染源治理,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限期治理企业和挂牌督办企业的治污任务,督促实施了攀钢新钢钒3号高炉烟尘等29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强化。全年共实施环境整治项目180个,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53%,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整顿规范矿业开采秩序和土地开发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增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加快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进步。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建立完善,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初见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129652人次享受“两免”、27561人次享受“一补”,执行“两免一补”资金2728万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在校生1万余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在校生突破2万人。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 %和94.8%。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改造、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各有关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有所改善。米易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主体竣工,市体育场和体育馆改造等一批体育基础设施建成,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取得新成绩。

  围绕城乡居民增收,切实抓好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新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作为重点,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新增就业11458人,帮助困难对象再就业13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顺利推进,生育保险正式启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8元,达到3463元,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4元,增长11.4%。

  总的来看,去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技术、交通、能源、体制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低水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未根本转变,资源、环境、就业的压力较大,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对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构建和谐攀枝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确保14%,力争达到15.5%。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需要看,“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全市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要求年均增速必须达到14.9%。考虑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保持略高于平均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振奋人心,为后几年的又快又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从可能看,一方面,国家将在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作为西部工业重镇和四川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分析我市各类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实现快速发展具备支撑条件和能力。三是考虑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钢材价格可能继续下跌,将在一定程度上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在计划安排上需要适当留有余地。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降低能源消耗。二是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看,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以上,要求年均能耗下降水平必须达到5%以上。三是从我市产业结构看,目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能耗下降指标不宜定得过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达到105亿元。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综合考虑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低于去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三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投资上就是不单纯追求投资增长速度,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效益的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69亿元。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消费的较快增长有利于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当前消费结构处于升级换代时期,随着我市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将带动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三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及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10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到3850元。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关系人民切身利益,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大事。市委已经提出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的目标,这就要求“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7%和12.3%。二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市里将采取分配政策调整等各种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条件实现较快增长。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通过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强化就业服务,控制企业规模性裁员,将有效促进就业。二是今年全市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员将继续增加,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是随着市政府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我市服务业面临大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将有效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这样安排主要基于: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我市人口增长率已逐步下降。为保持人口稳定增长,实现优生优育,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必要调低。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思路和要求,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农业增加值预期增长7%。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实施品牌化战略,不断扩大晚熟芒果、软籽石榴、早春枇杷的种植面积;按照“精细、无公害和设施栽培”的思路,大力发展鲜食豌胡豆、鲜食玉米等菜用优质粮;加强烟水、烟路配套设施建设,烤烟大田移栽面积达到12万亩;稳定生猪产量,加快良种繁育场建设,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性牲畜;以二滩库区水面养殖为重点,壮大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加快麻疯树种植基地建设,开展麻疯树制取生物柴油项目前期工作,培育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特色农产品基地旅游以及“农家乐”等,构建特色农业生态观光之旅。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山水田林气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高堰沟水库渠系配套建设,完成纸房水库病险整治,争取开工建设大竹河水库主体工程。继续实施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农村水电、村社道路、草场建设等“六小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全市气象自动预报监测体系和动物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工程,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00人。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基本解决二滩库区移民的“五难”问题(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

  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继续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畜交叉感染疾病的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继续加快横板房改造。搞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需求职能培训,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力争培训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

  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立足资源、依靠科技、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着力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全年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8%,力争20%。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培育壮大钢铁、钒钛、能源、电冶化工等支柱产业。确保攀钢(集团)公司新增100万吨钢、白马铁矿、攀钢18万吨高钛渣、3000-5000吨海绵钛、四川卓越公司3万吨钛白粉、米易120万吨球团等一批重点项目按时投产;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钢城企业公司、德胜煤化公司、川投黄磷厂、德铭化工、兴中钛业等企业达产增效。抓好能源建设,完成攀煤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攀钢余热发电1号5.5万千瓦机组、米易小三峡电站建设;积极配合业主做好观音岩水电站、发电公司2×60万千瓦矸石电厂的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桐子林、米易乌龟石电站;完成宝鼎矿区深部勘探工作;争取开工建成二石线500KV第二回输变电工程,优化电网结构,确保供电安全。

  加强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大投入,搞好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西区民营经济示范区、白马、新九工矿区、银江工业园等一批工业集聚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工业园区发展环境。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把园区建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按照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鼓励发展冶金炉渣、粉煤灰、煤矸石、高炉余热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推进以重点企业为代表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关闭一批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大的企业。

  继续加强工业运行调节。针对工业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搞好综合协调,确保工业生产正常运行。在扩大煤炭企业产能的同时,加强与周边煤炭产区的协调,积极增加煤炭供给;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有序供电、合理用电方案,促进节约用电;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保障市场供应;合理安排运力,确保重要物资运输畅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3、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扩大就业、富民增收为目的,以旅游业为重点,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1%。

  大力发展旅游业。着眼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实施旅游精品建设,优化旅游环境,确保旅游收入增长35%以上,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奠定基础。继续加强以红格温泉、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工业探秘、长漂基地、民族风情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旅游拳头产品。积极发展阳光休闲、体育探险、商务会展、农业观光等专项旅游产品,狠抓旅游策划和创意,不断推出新型旅游方式。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立足市场需求,争取攀西烟草物流中心、沃尔玛物流园区在攀建设,打造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积极培育五十四金福小商品批发市场、华山批发城等有区域性影响、专业化经营的大型批发市场,提升泰隆国际商城、东方新天地、德铭阳光等骨干商场的规模优势,积极推进川云西路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引导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代理制等流通方式,打造大流通、大商贸新格局。加快金瓯广场、东风锦绣、台州商厦、南山花园三期、仁和春天二期等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科技、审计、会计、法律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上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新兴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确保投资较快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社会投资引导,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1%,完成105亿元。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把今年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推动年”,加强项目研究、储备、申报工作,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落实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搞好征地、搬迁、安置等协调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强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薄弱环节建设,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控制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债资金和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宽社会投资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全市建设;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建立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广泛推行BOT、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广电等行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重点抓好招投标、工程监理、资金使用和质量管理等环节,严格执行检查、稽察和审计等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合理城镇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搞好协调服务,推进西攀高速公路、攀昆高速公路按计划建设,开展丽攀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二级路网建设,完成国道108线迤沙拉至平地改造、省道310线李家沟至和爱改造、红格复线等工程,优化路网结构;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县通乡公路58.2公里、乡通村公路102公里,逐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强工矿区专用道路建设,加快攀煤片区道路改造工程的建设步伐,完成小大路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格杨路、法垭路。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炳三区、炳二区的开发建设,加快炳仁路后段、金沙江沿江整治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清乌复线连接线;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扩大廉租房货币补贴享受范围,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搞好城市规划与管理,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目标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6、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强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四氯化钛、海绵钛、直接还原新流程、早春枇杷、晚熟芒果、波尔山羊、麻风树、烟草等项目的科技攻关,推进钒钛磁铁矿采选新流程、红格铁精矿提取钒钛铬新流程、氯化法钛白、优质特色农产品等项目的产业化,提升高钛型高炉渣开发利用工程中心和钒钛工程中心层次,培育技术创新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健全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市七中(原攀钢一中)扩建、凤凰小学新建、经贸旅游学校改建及攀枝花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建设等,鼓励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以乡镇和城市社区文化站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探索综合利用现有设施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方式,建成市文化艺术大厦和影城二期等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成档案馆二号库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市疾控中心续建工程,加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以建设国家级体育竞训基地为龙头,建设好群众性体育运动设施,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基层公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搞好社会福利院收养所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7、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搞好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坚持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的重点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荒山绿化、安宁河堤整治、干热河谷区治理和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搞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乱采滥伐等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金沙江、安宁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结合以工代赈搬迁扶贫工作,对部分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8、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实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提高政府效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眼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按照产权多元化方向加快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遵循政事分开、分类改革的原则,坚持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理顺政企事关系,归位政企事职能,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完善财政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通过内引外联,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密切与内陆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川滇五市地州、成都经济协作区等3个重点区域的交流,做好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在重大基础设施、旅游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9、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把就业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标,健全全市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对劳动力的培训,大力支持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劳动就业监测预警体系,增加各级财政支持再就业的资金投入,统筹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推动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推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济,提高弱势群体福利和保障水平。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分配机制,促进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整顿规范教育、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收费和价格秩序,实施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各位代表!2006年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和繁重,我们要继续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和谐攀枝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