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17     来源:局园区科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3

(一)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4

(二)特色基地不断扩张 4

(三)农业产业规模发展 5

(四)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6

(五)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7

(六)依法行政巩固加强 7

(七)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8

(八)农业科技作用增强 9

(九)机制创新初见成效 9

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10

(一)发展机遇 10

(二)面临挑战 14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9

(一)指导思想 19

(二)基本原则 19

(三)发展目标 22

四、十三五重点产业规划 23

(一)水果产业 23

(二)蔬菜产业 25

(三)畜牧产业 26

(四)水产产业 29

(五)粮油产业 31

(六)其他特色产业 34

五、十三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35

(一)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35

(二)强化现代园区建设 36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7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38

(五)健全农业安全体系 39

(六)开展互联网+”行动 39

(七)提升农机化水平 40

(八)推进农业生态保护 41

(九)加强领导和扶持 43

 


为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幸福新农村,遵循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参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建议》、《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结合《攀枝花市特色种植业重点基地建设规划(2009-2020年)》、《攀枝花市“打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流域”新农村和特色农业基地规划》、《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十二五”期间农业执行情况,特制定《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本规划仅限于农业种植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等产业规划,不包括烤烟、林业等产业。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以来,攀枝花经历了四年连续干旱、两年冬春大面积低温冻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三农”的方针、政策,以扎实的工作、坚强的斗志积极应对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起伏跌宕的金融危机、变化多端的动物疫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迎来了全市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好势头,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全市特色农业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9亿元,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长50%,年均增长8.49%。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1元,比2010年增加6092元,增长90%年均增长13.7 %。全部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特色基地不断扩张

1、特色水果基地。2015 年全市水果面积47.7万亩,比2010年增加16.7万亩,增长53.87%;产量22.8万吨,比2010年增加 7.12万吨,增长45.41%。其中芒果增最快,2015年种植面积33万亩,比2010年增加16.6万亩,增长102%产量9.6万吨,比2010年增加5.1万吨,增长113.33%,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早春蔬菜基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比2010 年增加4.3万亩,增长25.75%;产量69.9万吨,比2010年增加15.04万吨,增长27.42%。2015年早春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比2010年增加2万亩,增长18.18%;产量42万吨,比2010年增加9万吨,增长27.27%。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达6.8万余亩,平均亩收益在1.5万元以上,最高亩收益达5万元, 经济效益显著。

3、畜牧水产基地。“十二五”期间,本着突出优势、集中成片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猪、无公害肉羊、优质肉鸡和禽蛋生产基地,加速实用生产技术的物化过程,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在带动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5全市肉类总产量5.4万吨,比2010年增加0.69万吨,增长14.65%。生猪出栏61.31万头、羊出栏27.18万头、牛出栏2.65万头、家禽出栏390万只,禽蛋9945吨

我市渔业全力推进健康和生态养殖基础上,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在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发展热带鱼养殖,在中高山区发展珍稀冷水鱼类养殖。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07万吨,比2010年增加0.42万吨,增长15.85%。

畜牧水产标准化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通过农业部认定的示范场5家、省级示范场4家,建成1家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全市认证无公害畜产品8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8无公害水产品基地9个,36个无公害水产品获得认证。

(三)农业产业规模发展

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市农业产业规模和经营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18 个7个。锐华公司、万民农牧、行远牧业、益满达渔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正在成长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实力明显增强。2015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专合组织999(其中部级示范社11家),比2010年增加679;家庭农场257家;按省上新标准核定专业大户5081户。

(四)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一是品牌经营主体初具规模,品牌建设领域逐步拓宽,品牌影响日益扩大;二是销售渠道不断巩固和拓展,稳定与成都驷马桥等批发市场、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关系,不断深化“直供直销”和“农超对接”模式;三是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建设,推进盐边县万吨气调库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四是加强了农产品品牌打造,推动“地区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市、县(区)的地区品牌达到9个、企业品牌290个;五是“攀枝花”牌商标成功申请国际注册,并获得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攀枝花芒果”获得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六是每年积极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综合性和行业性的大型农业展会,并先后在杭州大连、沈阳、成都等城市开展了“醉美芒果﹒醉美攀枝花”主题营销活动;七是首次举办了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扩大了攀枝花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八是努力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采取“互联网+农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市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电商经销户近1000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的攀枝花地方特色农产品已达5.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表现为:一是在执法监管、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在巩固仁和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盐边县成功创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质量安全。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两手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发布农业区域性地方标准200余项,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准88项。三是完善了攀西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建设,44个乡镇全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近几年全市农产品抽检蔬菜、水果、畜产品合格率均超过96%,“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等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六)依法行政巩固加强

“十二五”期间,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能,在强化日常执法监管的同时,积极开展“春秋两季农资打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专项行动”和“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不断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工作。2010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434人/次、检查农资销售门市16830家/次、查处违法案件169件、罚没违法金额12.53万元,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有效维护了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消费者消费安全。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对市政府2013年12月公告保留的市农牧局12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审批条件和申报材料逐项进行清理,共清理审批条件74项,其中前置条件14项。

(七)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农机生产化道路2609公里,其中硬化1140公里;二是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6万亩,全市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达到36万亩;三是新增设施大棚2.2万亩,目前全市设施大棚6.8万亩;四是累计建设沼气池2.27万口,全市9万余户用上清洁能源,农村沼气池覆盖率高达86%,2012年被省政府认定为“沼气化市”;五是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建成太阳能提灌站31座,农机总动力达到68.4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2%,比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八)农业科技作用增强                                                                                                   

“十二五”期间,一是重点开展了特色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转化与推广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制约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为农业增、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市外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海南大学、四川省农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结对共建市内与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同心协力,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服务机构加强技术支持,创新“市校”、“市院”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发展与服务体系。三是开展了农业科技和农业专家定点帮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思考”的“田秀才”和“土专家”。 四是“十二五”期间争取省级培训资金785.9万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77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9173人。做好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开展“四新”示范,推进“六良”配套,全市粮食、水果、蔬菜等产业优良品种率达96%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

(九)机制创新初见成效

一是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核心目标,在农村承包土地确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特色农业保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完成80%,与成都农交所建立了合作关系,4个县(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成运行。二是“十二五”期间,在巩固种养业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启动了芒果、枇杷、蔬菜、肉羊等农业主导产业保险试点,累计赔付2646万元,有效应对了农业风险。三是攀枝花市金惠农业担保公司成为了我市唯一一家服务“三农”的政策性担保公司,近年提供担保贷款1.79亿元。

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攻坚时期以及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全市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增效、农村社会繁荣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中央作出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的决定,确定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为: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2015年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提出: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的战略决策。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定,以“一水二路三产业四增收五新村六旅游”的建设思路,为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2.自然资源禀赋充裕

攀枝花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充足的后备土地资源以及大量的饲草资源。攀枝花市隶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境内有大小河流95条,分属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水流过境径流量达 1102 亿立方米,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 “十三五”期间,攀枝花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产业有:(1)设施蔬菜。一是冬春蔬菜。盐边县北部、米易县北部、仁和区大河流域、同德镇和布德镇还有发展潜力;设施化率还可进一步提高。二是夏秋菜。中高山区,以绿色有机蔬菜产业为重点提高标准化水平、提高产量质量。(2)芒果。全市可发展芒果的山地还有约10万亩,通过提高标准化水平、增强基础设施保障,产量质量有很大上升空间。(3)草食牲畜。一是全市有559万亩草场,22.5%的草场有待开发利用,已利用的草场目前产量低,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二是现有的人工种草面积规模小,产草量低,发展空间广阔。三是全市每年有农作物秸秆近100万吨,目前利用的很少,大量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

3.农村事业全面发展

国家致力于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加速推进对农村养老、医疗、计生、文化、教育、就业、社会救助、环境、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广覆盖、多层次的均衡发展,农民将享受到政府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安心于农业的生产与经营。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过“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公路工程、以及农业沼气池、标准化畜禽圈舍为重点的农村农业基地设施建设工程,提高了农业发展的保障水平,为“十三五”种养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将南亚热带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作为今后攀枝花农业优势产业,得到农户、政府、社会、企业、科技人员高度一致的共识,倾力打造,全力推进,现在几大特色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农产品产量、产值占全市农产品产量、产值的85%以上,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6. 市场品牌效应凸现

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为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通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奠定了基础。攀枝花农业正将气候资源和地域特色转化为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农产品的产销两旺,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多,品牌效益日渐显现,消费知名度正在崛起,攀枝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在“十三五”期间必将更加广阔。

7. 阳光康养带动发展

攀枝花得益于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光热资源,具备较好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条件,蔬菜、水果基地景区化建设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旅游产品丰富,现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攀枝花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打造康养度假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选择到攀枝花市康养度假,目前已建成16个旅游新村,其中10个旅游新村评为A级景区。“十三五”期间,随着农业部关于休闲农庄的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全市康养休闲农业有望加快发展,成为攀枝花市农村收入新的重要增长点。

(二)面临挑战

1.中高地区滞后发展

中高山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产业条件、基础设施、科技水平落后等因素,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实现边远地区的农民富裕,还需要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边远地区落后状况。

2.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近半数的耕地无保灌能力,目前全市113万亩耕地中低产田占60%左右;抗旱抗低温、防冰雹、防泥石流及滑坡的设施缺乏;部分河道堤防标准低、质量差,难以抵御大洪水的袭击;农业灌溉用水蓄量总量不足,沟渠渗漏严重需修补。

(2)畜禽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小区建设投入少,圈舍建设、粪污处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配套,良种繁育、品种改良、疾病防控等服务体系普遍存在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3)农业信息设施落后,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电话、宽带网等信息设施覆盖不全面,对外沟通交流困难,存在生产上盲目性与经营上的被动性,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存在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4)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低,特别是在二半山区、高山区农机化水平更低,广大农民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5)农村道路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部分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低,晴通雨阻现象严重。田间道路少,等级低,下田通道不完善。

(6)农村灌溉设施老化严重,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保灌率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还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制约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1)耕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全市53万农村人口,113万亩耕地,多数是水源难于到达的山坡地,加之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工业、交通占地越来越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将逐渐突出。

(2)地形地域绝对约束。攀枝花山高谷深,土地零星分散,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地域空间发展限制,难以建成十万亩、几十万亩集中成片的特色产业,规模经济受到限制。

(3)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市主要特色农产品普遍存在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品牌效应的问题,农业经营方式总体上还比较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4)现代农业发展低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要求差距较大。农民合作化经济组织起步晚、组织化程度低、制度不健全,农户(基地)与企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5)农民增收途径狭窄。一是全市农民收入还是集中在家庭生产经营上,继续扩面增量拓展空间有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资及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在第一产业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主要生产营销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民文化低、技能差,进城就业务工难、待遇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跟上。

(6)科技支撑作用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总体水平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较低,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名无实,专业人员少,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经费不足,农技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7)二、三产业带动不。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我市的阳光康养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总的还是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为主,层次比较低、规模比较小、设施不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强。地方工业经济、城镇化建设、服务行业不发达,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少、收入少。

4.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1)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土壤养分失衡和酸化问题突出,部分地区耕地污染较重。

(2)草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大、监管难度高。

(3)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现象普遍,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总体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4)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重威胁,天然草地资源受到紫茎泽兰的入侵,牧草退化严重。

5.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1)农业增效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市带动和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农村公益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运转不协调。

(3)农业农村融资难。面向农村服务的金融企业少,网点少,内容少,农村信用评定工作滞后,农民小额信贷门槛较高、利息偏高。

(4)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狭窄,农民认同度不高,投保与被保二者积极性都不高。

(5)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在较短时间内持续增加农业效益难度较大。

(6)农业生态保护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6.提高素质任重道远

攀枝花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技能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山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较低。据抽样调查,全市农业人口的文化以小学、初中为主,约占64%,高中以上的只占8%,专业化水平很低,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近5年来全市农民累计有3万余人通过培训获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证书,但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很小(约5.7%),与迅速发展的芒果、蔬菜、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的需要仍相差甚远。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素质低下的问题短时间难以扭转,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重大制约。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务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积极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各项制度安排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金融支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创新”为总体发展思路,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新型态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支撑体系和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创新点,为“四化同步”发展、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理念,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创立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势特色农业品牌”,培育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三是坚持产业推进,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升级;四是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以及阳光康养农业旅游产业;五是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不断实现创新目标

2.坚持协调理念,突出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手段,努力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培育新兴增长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增长方式由重产量轻质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原料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四是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形成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引导各区域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3.坚持绿色理念,突出产业安全发展

一是将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美丽攀枝花乡村建设,实现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推进城镇绿色发展,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二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农产品溯源、监管等符合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严格食品安全准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三是探索实行耕地休养制度试点,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四是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农业经营、农业金融安全,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坚持开放理念,突出多元化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农业经济体系二是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努力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积极参加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旅博会等,展示我市农业优势三是全面建设攀枝花台湾农民创业园、出口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推进攀枝花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四是积极对接国家内陆、沿江、沿边开放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攀枝花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积极参与农业“一带一路”建设。

5.坚持共享理念,突出资源优化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注重机会公平,使全市广大村民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资本、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业流动,使资源配置市场化三是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农民增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领域五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攻坚,全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措施

(三)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

到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比2015年增加10亿元,年均增长3.6%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88元,比2015年增加6927元,年均增长9% 。

2.生产目标

到2020年,蔬菜22万亩(其中早春蔬菜14.5万亩,早春蔬菜中设施蔬菜10万亩),产量77万吨;水果55万亩,产量30万吨;肉类产量6.35万吨,水产品产量2万吨。

3.综合目标

到2020年统筹城乡的发展要取得明显成效,东、西区实现城乡统筹,仁和区基本实现城乡统筹,米易县和盐边县大部分实现城乡统筹,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攀枝花市农业“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表

 

           年   份

项    目

2015年

2020年

2015~2020

年均发展速度

农林牧渔总产值

54.9

65

3.6%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61

19788

9%

粮食产量

22.45万吨

>21.8万吨

水果产量

22.8万吨

30万吨

5.6%

蔬菜产量

69.9万吨

77万吨

2%

油料产量

0.36万吨

0.4万吨

肉类产量

5.4万吨

6.35万吨

3.3%

禽蛋产量

 1万吨

2.2万吨

17%

水产品产量

3.07万吨

2万吨

-

蚕茧产量

3419

4500

6%

茶叶产量

83

106

5%

花卉面积

2625

3680

7%

食用菌产量

693

1066

9%

 

 

四、十三五重点产业规划

(一)水果产业

以芒果为代表的热带、南亚热带果树是我市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也是近年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产品影响力与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发展潜力巨大,将坚持增加面积,突出特色,提高品质,强化产后处理,打造品牌;将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晚熟芒果产业基地为重点,抓好南亚热带果树商品基地建设。

发展目标:继续调整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重视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品种搭配,提高产量与品质,大力开拓市场,打造名优品牌,将攀枝花建设成享誉国内外的南亚热带晚熟芒果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55万亩,产量30万吨。其中,全市芒果栽培总面积40万亩,产量18万吨。

一是对现有的10个万亩芒果基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栽培,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基地经济效益见表2二是提升改造的芒果基地主要分布在仁和区的太平乡、布德镇、务本乡;盐边县的红格镇、益民乡、渔门镇、国胜乡;米易县的得石镇、白坡乡、草场乡等乡镇。三是新建芒果基地10万亩。新建10万亩芒果基地主要分布在米易县的湾丘乡、攀莲镇、白坡乡、丙谷镇;仁和区的布德镇、中坝乡、太平乡、大龙潭乡、福田镇、总发乡;盐边县的惠民乡、永兴镇、益民乡、红果乡、鱤鱼乡见表3

表2 提升改造芒果基地规划表

区县

提升改造面积(亩)

单位面积产量

(公斤/亩)

提升改造后预计产量(吨)

仁和区

50000

700

35000

盐边县

60000

700

42000

米易县

40000

700

28000

合计

150000

 

105000

 

 

表3到2020年芒果规划表

区县

面积(亩)

产量(吨)

新增面积(亩)

仁和区

172550

84000

35000

盐边县

117945

58000

21000

米易县

93755

30000

44000

东区

11250

3000

 

西区

10635

5000

 

合计

406135

180000

100000

 

 

(二)蔬菜产业

我市蔬菜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南菜北调重要基地,特别是早春蔬菜更具有发展优势,蔬菜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己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早春蔬菜,突出设施栽培,积极建设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控制在22万亩以内,早春蔬菜种植面积1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0万亩,总产量77万吨。

表4:“十三五”期间早春蔬菜生产发展目标表

         年  份

分  项

2015

2017

2020

早春蔬菜面积(万亩)

13.2

13.8

14.5

总产量(万吨)

42

45

50

总产值(亿元)

12.6

15

17.5

亩产量(公斤)

3240

3340

3500

其中:设施面积(万亩)

7.3

8.3

10

总产值(亿元)

10

11

13

 

规划布局:早春蔬菜主要布局在全市一区两县,其中,仁和区3.6万亩;米易县7.1万亩;盐边县3.6万亩。 

 

表5:“十三五”期间攀枝花市早春蔬菜发展面积布局表

                                        单位:万亩

地区

类型

2015

2017

2020

全市

早春蔬菜总面积

13.2

13.8

14.5

设施蔬菜面积

7.3

8.3

10

仁和区

早春蔬菜总面积

3.3

3.5

3.6

设施蔬菜面积

1.1

1.4

1.8

米易县

早春蔬菜总面积

6.5

6.8

7.1

设施蔬菜面积

4.9

5.2

6.1

盐边县

早春蔬菜总面积

3.2

3.3

3.6

设施蔬菜面积

1.2

1.6

2

东、西区

早春蔬菜总面积

0.2

0.2

0.2

设施蔬菜面积

0.1

0.1

0.1

 

 

(三)畜牧产业

到2020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笼)量分别达到70.86万头、3.65万头、43.45万只和462万只,分别比“十二五”末期增长10%、34%、54%和25%;肉类总产量别达到6.35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左右,农民的畜牧业收入年均增长4%以上。在肉类品种结构中,减少猪肉产量比重,提高禽肉和牛羊肉产量比重,比重分别调整到67%、14%和19%左右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28%以上。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猪年出栏500头、牛年出栏10头、羊年出栏30只、家禽年出栏2000羽以上计)分别达到30%、25%、60%和60%。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比重达到23%以上。    

1. 牛羊。草食畜牧业作为我市“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变肉牛肉羊生产方式,科学规划牛羊生产布局,加强肉牛、肉羊重点区域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发展河谷地区、提质发展二半山区,增加牛羊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发展目标:到2020年末,牛羊年出栏分别达到3.65万头和43.45万只。

区域布局:根据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在二半山区大力推动种草养畜工作,实行草食牲畜由原来全放牧方式逐步向半放牧半舍饲的方式过渡在河谷地区,充分利用充足的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大力推行草食牲畜的快速育肥和标准化养殖工作。

2.生猪。养猪是我市畜牧业的主体,在畜牧产值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养猪业将仍然作为全市畜牧业的基础产业,稳定推进发展。

发展目标:到2020年,年出栏生猪70.86万头,产肉4.60万吨。

区域布局:东区、西区及仁和区的部分乡镇,利用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好和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率先迈入养猪业的现代化。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位于二半山以下的乡镇,发展重点是进一步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并利用其粮食资源丰富、养猪业基础较好等优势,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同时, 全市将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猪业,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加快建立生猪养殖基地。

3.家禽。我市养禽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快速,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今后重点扶持推进发展的产业。

发展目标:到2020年,年出栏家禽462万只,禽蛋产量2.2万吨。

区域布局:在农区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加快良种的推广,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市郊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发展。

东区:以发展现代化的蛋鸡业为主。

西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肉鸭为主。

仁和:运用现代化的饲养设施和设备,发展现代化的蛋鸡业规模化、标准化的肉鸭、肉鸡生产;重点发展适合攀枝花特点的种禽生产和经营。

盐边:规模化、标准化的禽蛋生产,适度规模饲养。

米易:加快米易鸡的保种、选育、开发并适度规模饲养,提高米易鸡的生产性能,提高产品风味特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禽蛋生产。

表6:“十三五”末畜牧业发展目标表

项目

2020年

全市

东区

西区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

生猪出栏(头)

708600

21987

21816

249336

219799

195662

牛出栏(头)

36500

300

700

12560

11670

11270

羊出栏(只)

434500

1000

3000

117600

143500

169400

禽出栏(只)

4620000

881200

724700

1470600

617600

925900

禽蛋产量(吨)

22000

9450

3100

5700

2500

1250

肉类产量(吨)

63500

2836

2696

20944

17123

19901

 

(四)水产产业

全市渔业工作坚持生态优先养护结合以养为主的方针,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高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健全水产良种、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病害防治和渔业执法体系,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到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2万吨,年产优质鱼苗20亿尾,渔业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960元。

表7:“十三五”期间渔业发展水产品指标表

单位:亿元,

市、

()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产值

产量

产值

产量

产值

产量

产值

产量

产值

产量

 

4.3

24000

3.11

13410

3.54

15220

4.05

17230

4.7

20000

仁和区

0.272

1700

0.48

3000

0.66

3500

0.772

4200

0.9

5000

米易县

2.0

11000

1.528

5800

1.54

6500

1.852

7200

2.1

8000

盐边县

1.94

10744

1.0

4000

1.12

4500

1.2

5000

1.34

6000

东区

0.009

56

0.0096

60

0.0112

70

0.0128

80

0.016

100

西区

0.08

500

0.088

550

0.204

650

0.22

750

0.344

900

 

区域布局与内容

一是以海拔1500米以下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的热带鱼高产、高效生产养殖带,年产商品鱼10000吨,主要布局米易县安宁河流域白马镇、挂榜乡、莲花乡、丙谷镇、撒莲镇、垭口镇、草场乡等;仁和区大河流域仁和镇、总发乡、大龙潭乡、同德镇、布德镇;盐边县红格镇、新久乡、惠民乡、永兴乡、渔门镇;西区金沙江流域格里坪镇。该区域以二滩库区为重点,集大库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大库生态养殖、资源增殖、垂钓基地、渔业文化村、亲水娱乐设施等工程建设,年产值3-5亿元。

二是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二半山区,是以高寒山区溪河水资源为主的冷水、亚冷水性鱼类生产养殖带,发展流水高密度养殖,年产裂腹鱼、鲑鳟鱼类、鲟鱼等优质商品鱼5000吨,区域包括盐边国胜乡、红宝乡、共和乡、格萨拉乡、箐河、温泉乡、惠民乡米易普威乡、白坡乡、麻陇乡。该区域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水产品深加工厂2个。

三是以城市近郊为依托,充分利用交通发达、人口聚集、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建设以观赏鱼为主的集观赏、垂钓、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观光休闲渔业基地,主要布局二滩库区、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城郊。渔业产值0.5-1亿元。

四是突出重点项目建设,集中打造米易白马镇鱼籽酱、鱼片深加工厂、垭口镇三文鱼深加工厂

苗种生产布局:以米易县为重点(挂榜乡、撒莲乡、丙谷镇、莲花乡)的优质早繁早育苗种生产基地,年产优质早苗20亿尾,鱼种1亿尾。以盐边(惠民乡、国胜乡、格萨拉乡)为重点的冷水性鱼苗生产基地,年产裂腹鱼等鱼苗0.5-1亿尾

(五)粮油产业

粮食生产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抓品质、重效益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粮田保护政策,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挖掘增产增收潜力。

发展目标:粮食常年播种面积保持在6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1.8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建设高产稳产粮油产业基地30万亩加速产品结构调整,突出品质优势与经济效益,坚持稳定水稻面积减少小麦面积扩大冬春鲜食玉米、马铃薯、胡豆、豌豆等菜用粮面积,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菜用粮基地6万亩;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运用,实现水稻和玉米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着力更换全市的小麦品种与荞麦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提高整个粮食产品的质量。

1.水稻。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到560公斤,总产达到11.2万吨。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70%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稻达到9万亩。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在适宜地区发展优质粳稻。

2.玉米。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总产达到6.5万吨。加大鲜食玉米发展力度推广优质蛋白饲用玉米,发展青贮(青饲)玉米,大力推广抗旱耐旱玉米新品种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3.小麦。到2020年,种植面积减少到6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到210公斤,总产达到1.3万吨。着力推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4.薯类。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重点推进早春菜用马铃薯发展加快良种繁育、产业化及市场流通体系优质专用生产基地建设,商品率达到70%以上。

5.豆类到2020年,豌豆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胡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鲜食菜用为主,重点抓好良种推广与市场流通建设。    

6.油料。油料生产坚持逐步扩大面积、种植优良品种。扩大小春油菜种植面积,全面推广“双低”油菜品种,适度集中种植,做好专收、专销、专加工,提高加工技术和产品档次;在大春生产中,利用轮歇地、新开垦出的生地种植花生。到2020年,油料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产量达到0.4万吨。

 

8:攀枝花市粮油产业规划表

 

 

全市

 

 

2020年度

粮食

合计

水稻

玉米

小麦

薯类

豆类

其他

油料

面积(万亩)

≥60

20

19

6

3

9

2.5

4

产量(万吨)

≥21.8

11.2

6.5

1.3

0.7

1.0

0.7

0.4

东区

面积(万亩)

0.4

0.05

0.15

0

0.06

0.1

0.04

0

产量(万吨)

0.15

0.04

0.07

0

0.01

0.01

0.01

0

西区

面积(万亩)

0.99

0.15

0.3

0.06

0.12

0.3

0.06

0

产量(万吨)

0.32

0.12

0.12

0.01

0.02

0.03

0.02

0

仁和区

面积(万亩)

17.99

4.38

5.77

1.85

0.86

3.7

1.23

0.2

产量(万吨)

5.66

2.35

1.95

0.39

0.20

0.41

0.34

0.02

米易县

面积(万亩)

19.84

9.92

4.74

0.95

0.67

1.4

0.99

1.17

产量(万吨)

8.14

5.62

1.62

0.21

0.16

0.15

0.26

0.12

盐边县

面积(万亩)

24.28

5.5

8.04

3.14

1.29

3.5

0.18

2.63

产量(万吨)

7.54

3.07

2.74

0.69

0.31

0.4

0.07

0.26

 

(六)其他特色产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将重点发展蚕桑、茶叶、花卉、食用菌等产业。2015年全市果桑面积5200亩,产量7095吨,蚕茧产量3419吨;茶叶产量83吨;花卉种植面积2625亩;食用菌产量693吨。

1. 蚕桑。依托攀枝花光热资源和气候干燥的特点,重点发展果叶兼用型桑树,2020年全市桑种植面积达到11000亩,桑椹产量15000吨,年均增长11%蚕茧产量达到4500吨,年均增长6%。

2. 茶叶。重点在盐边县国胜乡等高山区域发展高品质绿茶和特色红茶,2020年产量达到106吨,年均增长5%。

3. 花卉。重点发展亚热带观叶花卉,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3680亩,年均增长7%。

4. 食用菌。重点发展金针菇、香菇、黑鸡棕等人工种植食用菌和牛肝菌、块菌等野生菌类,2020年产量达到1066吨,年均增长9%。

五、十三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是坚持科教兴农,加大特色产业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市校”、“市院”合作,加强协作攻关,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求在品种、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突出优良新品种、节本增效、设施农业、优化技术、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机械设备等的推广运用,提高特色产业科技转化率。力争到2020年建设科技创新转化平台6个,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率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二是围绕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5万亩,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供给 延伸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新型态,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民以土地、农房及产业入股,社会多种资本参股控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打造攀枝花康养之都提供产业支撑。四是提升农技服务水平,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市场监管等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引导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经济实体及个体开展社会化服务。五是建立完善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村经纪人等,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转产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强化现代园区建设

一是以建设国家级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攀枝花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作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二是扶持农民专合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引导农民专合组织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单纯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和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到2020年,扶持培育龙头企业80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5个,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18个;知名、著名、驰名商标25个以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促使80%以上专合社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善、机制灵活。根据产业发展与市场需要,培育1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初级农产品的加工率及产品附加值。是实施财政、税收、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基础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发展。创新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各种有效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做强阳光康养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优良的光热资源条件,结合正蓬勃发展的阳光康养产业,依托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旅游新村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创园、攀西南亚热带植物园建设为载体,拓展农业功能,开展 “最美休闲乡村”创建。二是建立和健全以农业为基础,以康养休闲和农产品加工为目的的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大力支持我市蔬菜、水果主产地开展以商品化处理为核心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集成创新示范农庄建设,努力创建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及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进一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品牌,形成集农业观光、阳光康养、乡村美食、采摘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三是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推动休闲农业上档升级。四是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集成创新示范农庄,以多元化业主为建设主体,以果园、农房、水环境的互动运行拓展示范农庄经营空间,实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的目的;以“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康养”的经营业态开展主题活动、休闲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农事活动;以互动形成合力,促进产业间的联动,实现效益的整体提升。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原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围绕主导产业,在交通便利的重要农产品产地或集散地,发展一批乡村集贸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产地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的集散吞吐能力。二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向农村流通领域延伸,建设和发展农业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切实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场所和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三是培育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及经销户从事市场仓储、冷链物流等基地建设,开展商贸服务。四是高度重视“会展”经济,积极办好各类展销会,推介龙头企业,扩大主导产品影响,开拓国内外市场。五是抓品牌打造按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思路,巩固“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等区域品牌成果,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我市特色农业品牌,推进产品优质化建设。到2020年,积极创建省级品牌30个、国家级品牌5个

)健全农业安全体系

一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攀枝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以“三园两场”(标准化的果园、菜园、茶园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和标准化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肥料利用率4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5个百分点,绿色防控覆盖率3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从生产环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检验检测体系能力建设。三是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开展互联网+”行动

一是积极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有序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推动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农业。二是加快建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使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提升互联网服务三农发展水平,为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将基本建成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芒果产业数字化信息系统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造3-4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4-5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4-5个淘宝或京东示范村,推动新增农业电商500家以上。

提升农机化水平

加强农业适用机械推广力度,紧紧抓住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围绕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稳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大量推广适宜山区的小型农机具,重点发展机收、机插、机耕技术,大力推广蔬菜、水果种植储存保鲜机械应用,提升太阳能提灌能力。力争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72万千瓦,农村人均拥有农机动力1.45千瓦以上,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建设农村便民道路700公里;设和改善农村提灌设备1000台4600千瓦,其中,新建太阳能提灌站15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形成与水利工程互补的农田供水体系;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0.5万亩;建成2个农机化示范区;加强农机监管,不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推进农业生态保护

一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围绕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广秸轩直接还田,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和草原防灾减灾,开展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和修复,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加快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强化草畜配套,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养畜,提高种草养畜经济效益。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推进二滩库区大库生态养殖。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强化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加强二滩鸟类湿地保护区建设,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坚持农业野生资源保护和利用并重,强化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完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二是防治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化肥替代减量技术及新型肥料产品、高效施肥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创新集成绿色防控技术,培育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示范,按照"边生产、边治理"的原则,对农用地实施"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分类管理,有效防止耕地进一步污染态势。在耕地重金属污染较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开展受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控与治理,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依法关闭和搬迁禁养区内的违规畜禽养殖场,督促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完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和综合利用设施,形成畜禽粪污有效储存、收运、处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以削减农业源总氮、总磷排放量和减少氮磷进入水体环境为目标,采取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等综合措施,强化种养系统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对氮、磷化肥的过度依赖,丰富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自净能力。 三是推进废弃物利用。加快培育秸秆综合利用新型主体,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和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推广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饲料化利用技术,开展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推进养殖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  猪一沼—果(菜)”高效循环模式。坚持畜禽粪污就近消纳利用为主,实现畜禽粪污就地消纳循环利用。推广畜禽粪污第三方治理,吸引市场主体开展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提高畜禽粪污治理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提高畜禽粪污深度加工和利用水平。推进农业化学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指导各地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提高地膜可回收水平。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和无害化处理站,建立处置和危害管理平台;引导农药企业向防治服务组织直供大包装农药,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实行回收处理。四是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和完善耕地质量、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提升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生态环境信息。

(九)加强领导和扶持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决议,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推行工作责任制,实现目标管理;要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发展大计,做到农业发展要有新思路、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农业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有新举措,努力开创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二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力度;加强和规范行政许可,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示范创建工作。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田水利、畜禽标准化圈舍、农业生态、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农业气象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贷款标准,延长贷款时间,简化担保程序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合作建立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贷款担保组织和基金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及特色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农业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