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撒拉:铺展和美共富的乡村画卷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25/05/08

  夏日的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树枝头硕果累累,宽敞整洁的村道连接着家家户户,农家乐里笑声朗朗,田间地头各族群众辛勤劳作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和美共富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混撒拉村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以民族团结创建为重要抓手,以“和衷共济、同心共富,谱写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主题,精心打造“党建引领、三心融合”创建品牌,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各族群众在共学技术、共办产业、共话发展中拧成“一股绳”,让“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起过上好日子”的愿景照进现实。

  种植芒果结出“团结果”

  当前,混撒拉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已到了挂果期,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一大早,村民袁荣从家中出发前往芒果地,在袁荣的身后是一幢三层小洋房,宽敞明亮。

  作为聚居5个民族的村寨,混撒拉村曾是省级贫困村。1988年,时任村支书李德引种的100株芒果苗,成为改变命运的起点。1992年,省民族类资金“穿针引线”,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规模效应,建立党员“1+10”带动农户模式,培养致富带头人13人,开辟出一条由“小芒果”带动“大产业”的蓬勃发展之路。如今,混撒拉村的芒果产量达1.1万吨,整村产值6000万元,受益村民18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200元提高至3万多元,“攀西芒果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当年那棵‘试验苗’,如今长成了‘摇钱树’。”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望着漫山果树感慨地说,各族群众用汗水浇灌的“团结树”,结出了“产业旺、民族亲”的累累硕果。

  农旅融合激活“新引擎”

  “混撒拉村很有民族特色,这里不但可以体验别样的民俗风情,还可以欣赏田园般的乡村美景,品尝地道的农家小菜,非常不错。”一到夏天,邓伟就会带着家人在村里的民宿住上两天。

  芒果产业兴旺了,混撒拉村又有了新的追求,努力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依托芒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混撒拉村推动“产区变景区”,打造农文旅环线:亚热带百果博览园果香四溢,拉鲊古渡重现千年丝路风情,芒果主题民宿里游客体验彝族刺绣;推动“产品变商品”,金灿灿的芒果变成冻干零食、特色农产品向中端优品、康养精品转变;推动“农舍变旅舍”,当农家小院变身康养民宿,各族群众在产业链延伸中鼓起了“腰包”。截至目前,混撒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0余万元。

  文明新风浸润“石榴籽”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位于村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乡村振兴感恩会”常有村民分享致富故事。多年来,混撒拉村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知感恩、听党话、跟党走。10余条村规民约涵育文明乡风,“十星文明户”评选让美德可触可感。每周的“双语课堂”里,彝族老人教孩子们唱山歌,汉族教师辅导作业,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书画比赛中描绘共同家园。文化活动广场上,彝族达体舞与汉族广场舞交相辉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浸润式文明实践中生根发芽。

  如今的混撒拉村,道路宽敞平坦,一幢幢小别墅错落有致。从省级贫困村到“亿元村”,从荒坡秃岭到绿水青山,混撒拉村的蜕变印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如今的漫山芒果,既是产业兴旺的“金果果”,更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果”,见证着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绘就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壮美画卷。(安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芝羽 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