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监测水平和现状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2-11-10 来源:本单位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我国地震监测水平和现状
地震预报是一门以地球实体为研究对象的观测科学。建立多学科监测的观测系统,是整个地震预报研究最核心的基础。多学科的地震观测包括测震台站、遥测台网、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地下水化学、地下水位等学科的前兆观测台网等。这些观测系统在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从而为我国地震预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国家建设需要,开展以烈度区划和烈度评定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2个阶段则以探索地震预报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现场实践;第3个阶段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条件与过程,努力将地震预报向减轻地震灾害的实用化方向推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监测台网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实践的基础,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网络(包括强震动台1200多个,测震台站1300多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点1200多个)。同时,还开展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地震监测台网的数据除服务于地震预报研究外,还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信息资源,在地球科学其他领域、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国防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震事业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和引领,通过探索和实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基本原理、规律有所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某些区域的地震在有利的条件下做出一定程度,甚至成功的地震预报,但距离认识地震的实质,距离完全掌握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还有很大的距离。长期以来我国也形成了一套“长、中、短、临”相结合的地震综合预报的工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划定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也实现了数十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规律。地震预报工作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发生地震的震例,进行经验性总结和研究分析,进行多学科的地震综合预报探索和实践。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开展了陆地、海洋和空间对地观测的立体观测技术研究,获得了非常丰富的观测资料,对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地震发生的成因机理有了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