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和区域性教育高地,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在“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根据《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攀枝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攀枝花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发展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经过近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尤其随着“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较好完成,全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有效改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逐步规范。构建了覆盖全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幼儿园常规管理不断加强,示范幼儿园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幼儿园办园水平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2010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比“十五”末提高32.49个百分点,全区在园幼儿人数达5344人,全区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9所。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乡、村教育职责进一步强化,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实施。201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达25078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9.9%,毕业率分别为100%和99.03 %,完成率分别为99.29%和97.75%,各项指标均优于“十五”末水平。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3%,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3、高中教育得到提升。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91.6%,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8.4%,职、普比达4.9:5.1。为把大河中学打造成攀西名校,在区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划拨土地176亩,投入1341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备设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近年来,大河中学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人数达7077人(其中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500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6%。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

4、民族教育持续发展。在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就近入学的基础上,举办民族寄宿制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校4所,教学点22个,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均处于仁和区中上水平,少数民族学生在享受“两免一补”经费的同时,民族中学寄宿制学生还享受民族生奖学金,区域内民族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5、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区在全面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后,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五年来,参加职工在职培训达7818人次,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500人次,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8500人次,参加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520人次。为成人接受终身教育搭建了服务平台,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办学条件有效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共投入81213万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长了116%,实现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1、校舍条件得到改善。2006—2008年,校舍建设投入7577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77354,维修校舍69564;投入资金651余万元,对学校运动场和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了打造。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8.30”地震给学校校舍、校园文化环境造成严重损坏,2008年9月起,投入13050万元,完成中小学灾后重建项目60个,新建校舍66178,加固校舍32729;投入4507万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50个,新建校舍25780,加固校舍35110;投入150万元,继续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设备设施更加完善。五年来,投入1053.2万元,全面实施现代技术教育工程。其中:投入74万元建成中小学校园闭路电视网;投入295.1万元,新建中小学功能室20间;投入55万元,对校园广播进行全面改造;投入240万元,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全覆盖;投入142.5万元,添置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20754件(类),中小学仪器设备配齐率达98%;投入32.7万元建藏书室、阅览室16间,添置书架等相关物品268件;投入213.9万元,添置图书28.7万册,小学生均拥有图书16.5册,中学生均拥有图书28册,全区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中小学校饮食饮水达标改造工程,对9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饮水改造,对9所中小学的食堂进行了改造,全区中小学食堂等级量化达标C级以上达18所。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完成了2所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善了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3、教育资源有序整合。通过对《仁和区“十一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作用。截止2010年,我区政府举办的学校由原来的147所调整为24所中小学和56个村小教学点。过去学校多、规模小、教学资源不足,教与学的促进氛围不浓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善;同时,通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音、体、美等器材的相对集中使用,充分发挥了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了乡镇集中办好1所中心校,初中分片相对集中,办好1所高完中的格局。

(三)教育改革力度加大

1、办学体制更加完善。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落实民办学校的政策待遇和办学自主权,强化内部管理,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2、薄弱学校得到加强。进一步规范薄弱学校的办学行为,有效推进依法治校、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卫生安全、财务管理、育人环境建设等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实行学校班子集体任期目标公开承诺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自我加压、提高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品牌创建收到实效。对具备条件的学校,严格按照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章程,结合本区域人文特点,创新思路,奋发进取,有序推进学校品牌打造工作,现有市级示范性中小学9所,学校面貌得到改变,生本理念得到实施,学校内涵得到提升。其中:平地中心校将俚濮文化融入教育,收到较好效果,在2009和2010年,该校分别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4、生本理念更加深化。坚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研究生本理念,落实生本教育,学习名校经验,践行先进方法,转变师生角色,改善师生关系,构建高效课堂,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1、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制定并实施《仁和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兑现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实施农村教师津贴补助制度、骨干教师津贴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制度。认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建立健全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十一五”期间,获省级表彰奖励的校长、教师5人,获市级表彰奖励的校长、教师35人,获区级表彰奖励的校长、教师173人。

2、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建立完善了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制度体系,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全区有在职特级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12名,市学科带头人9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市骨干教师135名,区学科带头人35名,区骨干教师135名。2008年以来三年间兑现骨干教师津贴381.6万元。

3、教师待遇依法落实。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和兑现绩效工资外,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福利、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兑现了教育质量奖,教师收入高于公务员水平。配售经济适用房42套,自建或配建限价商品房468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4、人事改革稳妥推进。全面实施了教职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了城区缺岗教师区内公开竞聘制度、全区缺岗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农村学校之间教师有序流动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定期支教制度、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制度、学校领导外派挂职锻炼培训制度。“十一五”期间引进教师298名。按职称评定比例高限,评定中级职称教师598人,高级职称教师71人。

5、教师培训成绩突出。有效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和农村教师“4321工程计划”,共组织培训教师6018人次,培训校长、书记235人次。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8.5%、98.3%,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7、0.5、1.6个百分点。

(五)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1、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创建省、市级校风示范学校为抓手,以德育常规管理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加强我区德育工作的方法、内容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全区共创建省、市级校风示范学校20所,受省、市、区级表彰的先进班集体147班次,受省、市、区级表彰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128人。

2、教学质量总体提高。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充分发挥教研室“研究教材、指导教学、引领课改”的作用,强化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建设高效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在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RSR综合评价中,名列全市农村区县前茅;高中阶段教学质量,在全市高考排位中,名列全市区县第一。

3、艺体教育明显加强。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特色大课间活动,加强学生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使健康教育产生新的效应。全区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达标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了88.56%,所有学校的测试数据直报国家数据库。学生竞技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十一届省运会和第十三届省民运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3枚;在市中学生篮球、足球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3枚。全区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3所,市级12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4所。

4、创新能力有效增强。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活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五年来,在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共获国家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获省、市一等奖15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18项;7名学生获攀枝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4名学生获仁和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现有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2所。

5、教育科研成绩突出。指导各学校实施和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着力开展以微型课题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工作。五年中共有各级各类课题12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7项,市级35项,区级68项,2010年,有 4个科研课题获省教科所科研课题一等奖;课题《俚濮民俗文化开发与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2010年分别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六)维稳机制不断完善

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落实仁和教育安全、维稳工作机制,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安全隐患排查,妥善处理校内突发公共事件,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强化学校法治建设,开展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开展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现有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7所。

(七)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高度重视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免补金额达8173.37万元,享受免补学生达227355人次;为仁和籍216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办理贷款手续。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五年来,每年平均就读我区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3279人,并与区内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免补待遇。加强特殊教育工作,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3%。积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及关爱制度和措施。确保每个适龄儿童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保证其健康成长。

(八)组织保障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整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政风行风评议等活动,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机遇和挑战

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自身发展和子女成才的高度关切,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关注,这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挑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省、市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下发,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已成为共识,必将以更大的信心、决心和魄力,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教育高地的发展目标,对区(县)教育改革和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未来五年,仁和区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期,是发展转型、产业升级与城市品位提升的加速期,将实现两个格局转变,建成“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作为教育既是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有学可上”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越来越高,对“有好学可上”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对仁和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党重教,政兴教,民支教的浓烈氛围已经形成,这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

与此同时,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与打造核心城区对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态势相比,与省内成都等地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仁和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内部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二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水平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教育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办学特色不足;五是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六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这些问题给仁和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以“办仁和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按照“走向生本,质量至上,内涵发展,一校一品”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推动全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不断繁荣仁和区教育事业,满足城乡人民对教育事业的需求,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攀枝花市构建区域教育高地,为仁和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两个格局转变”,着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实力仁和、魅力仁和、生态仁和、和谐仁和做出不懈努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优先超前,夯实发展基础

要充分认识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口集聚、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增强城乡综合竞争能力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力求优先发展教育,夯实教育发展基础的新突破。

(二)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考试招生制度;着力提高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创新能力、德育工作的时效性、课堂教学效益,力求在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质量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完善并强化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加强德育工作、强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紧紧抓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益、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关键环节,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力求在育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新突破。

(四)坚持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

强化区、乡政府教育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以最宜人居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仁和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少数民族乡镇和边远山区学龄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适龄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建立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重点,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力求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区域性教育高地建设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得到落实,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供给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1、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增大公益性学前教育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城镇幼儿园布局结构,发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8—99%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96%。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着手建立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政策倾斜力度,推进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式”工程,整体提升全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着力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到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实现区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3、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达到5.2:4.8。重点加大大河中学建设力度,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坚持特色发展、多元发展、内涵发展,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大河中学的办学水平。

4、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努力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巩固民族乡镇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5、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把重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以上。

6、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办好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攀枝花市仁和区电大工作站,依托在我区的市级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发展好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公民参加各类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目标表

指标名称

2010年现有水平

2015年预计发展目标

一、事业发展

 

 

1、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人数(人)

5345

59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1

96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99.0

99以上

2、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人)

25078

25600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100

100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100

100

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

99.59

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1

86.2

97

99

3、特殊教育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

96.3

97

4、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人)

7077

7400

毛入学率(%)

95.1

97

普职比

5.1:4.9

4.8:5.2

⑴普通高中教育

 

 

招生(人)

1200

1180

在校生(人)

3577

3550

⑵中等职业教育

 

 

招生(人)

1159

1280

在校生(人)

3500

3850

二、师资水平

 

 

1、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100

2、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98.5

100

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98.3

99

4、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率(%)

82.9

85

5、初中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率(%)

78.8

80

三、办学条件

 

 

1、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53.57

100.0

2、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50

3、按新标准装备达标学校(%)

小学39.8,中学65

小学50,中学80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扎实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明确区、乡(镇)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2、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规范、督导评估、信息服务、补助拨款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规范决策程序,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制,目标承诺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二)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1、鼓励多元化模式办学。推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以打造品牌学校和帮扶薄弱学校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开展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试验,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大企业参与办教育。全面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对到边远村委会办学的民办学校优先给予支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民办学校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2、强化对民办教育的统筹指导。统筹规划民办学校设置,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制度,帮助民办学校防范各类风险及意外事故。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对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健全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健全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投入指标达到或超过省政府规定标准。

1、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落实中央、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2、非义务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政府与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财政投入逐年明显增长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

(四)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3、改革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监测结果在学校考核评估中的作用,推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提高和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五)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确保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完善初中升高中考试招生方法,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做好各类招生统一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确保公平公正,确保安全保密万无一失。

(六)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区管校用”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岗位管理,做好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七)积极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力度

有效实施校级干部外派挂职提高制,不断加强学校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认真开展教师外派跟班交流学习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在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地及境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

二、以促进教育均衡为重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发展

在统筹规划和资源投资等方面强化政府职能,在业务管理上明确部门职责,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其教育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加强村幼儿园建设和附设学前教育班工作,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实施《仁和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到2013年,我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全区幼儿园在园人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到“十二五”末,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96%和60%,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全区幼儿园办园条件、保教质量明显提高。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高度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稳步推进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狠抓义务教育发展关键环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建设为引领,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抓住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过程、落实扶弱助困四个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到2015年,实现仁和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加大对乡镇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在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乡镇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学校校点。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以品牌学校打造的形式,建设优质教育链,支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发展,着力培育更多省、市级示范性中小学,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建立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链条式结对帮扶制度,以签订带动发展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名师共享、培训指导、捆绑考核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在三五年内总体上接近示范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优质教育链的不断延伸,逐渐减少薄弱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4、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配齐各学科教师,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坚持并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表彰奖励制度。

5、加快构建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残疾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普及面与受教育年限。在抓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统筹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与市内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每个残疾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三)促进高中教育稳步发展

1、做强普通高中教育。深入推进大河中学高中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注重尖子生培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加大大河中学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备设施,努力提升大河中学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支持大河中学在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办出水平,从整体上不断提高仁和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依托市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其它高等职业学校的职教资源优势,广泛动员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校,大力开展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培训。

(四)推动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制定并实施《仁和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镇)、村教育支持力度,优先发展民族乡(镇)、村教育,落实倾斜政策与帮扶举措,巩固民族乡镇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民族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组织城区优质学校与民族乡(镇)中小学结对帮扶。加快民族乡镇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建设好仁和区民族中学、金江中小学,使其办学条件达到全区先进水平。

(五)促进继续教育全面发展

1、注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支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指导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和阵地建设,完善校外教育工作机制,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互动互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更新继续教育观念,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全民学习,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资源优势,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把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仁和分校建设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继续巩固提高全区高标准扫盲工作成果,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

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不断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领导,改进管理,完善制度,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德育功能挖掘和发挥。认真执行《仁和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年提升计划》,按照贴近未成年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示范城市为载体,以创建校风示范学校为抓手,着力规范德育常规管理、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明习惯、法制观念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载体和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加强民族精神和本土文化教育。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等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和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学校团、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改进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切实抓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原则,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教学质量实行追踪性、联动性考核、评价与奖励,坚持发展性督导评价与结果性督导评价并重,明确各阶段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注重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校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校体育、健康、艺术课的开课率,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探索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极具仁和特色的、体现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通的学校艺体教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思想,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推进“大课间”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抓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控制视力不良率,提高近视矫正率。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强化应急避险知识与技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继续深化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认真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做到学期有计划,过程有督查,期末有总结,严格执行课程设置规定,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继续坚持教师教学“六认真”、班主任工作“六认真”、学生学习“六认真”制度,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效管理好和用好全区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完善学籍电子化管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

四、以优化学校布局为载体,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调整优化学校结构布局

根据打造攀枝花生态宜居中心、旧城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需要,按照“同步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配套跟进”的原则,继续组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并同步对城镇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改扩建,做好城镇新区学校和教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建设好阳光家园小学;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二)稳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努力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其中2009年完成48%,2010年完成32%,2011年完成20%,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

(三)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点,将学校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适当增加校舍及场地,满足学生入学需要,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学校饮水安全改造工程,改扩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加快民族乡镇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建立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维护发展常态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城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定[2011]标准,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按计划推进。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不断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实验室,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

 (五)切实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进一步规范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学校食堂、商店、宿舍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基本建设的管理制度,继续开展标准化食堂创建和标准化学生宿舍(公寓)创建工作,推动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认真执行大宗物资招标采购制度,做好化解办学风险工作,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推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优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服务。

五、以强化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和《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十禁”“十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奖惩、评职晋级、年度考核等进行硬挂钩,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师德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工作,大力宣传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典型,争当先进,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强化“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增强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提升队伍业务素质

按照“面向全员、倾斜农村、侧重骨干、强化师德、聚焦教学”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深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打造1—3所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全区教师整体业务素质。

1、改进优化培训内容、形式和考评机制。学校管理队伍培训内容以学校干部外派挂职学习为抓手,以区内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为切入点,围绕新的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提高管理能力,不断深化培训内容,构建求真务实的学校领导论坛机制,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体系。教师培训内容要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自身实际以及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密切结合,围绕新课程、新技术,科学设置、不断优化培训内容。要以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构建跟班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评检测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将考评检测的结果作为队伍评聘职称、评优选模、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2、建设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化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把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技术教育的培训场所,教育管理队伍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服务中心。把仁和区教研室建成研究教材、指导教学、引领课改的教学研究工作室。按照市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化建设要求,整合教研、电教与师培资源,加强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实现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化格局。建立名师工作室,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形成“市、区、校”上下一体,相互联动的局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3、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全面实施攀枝花市教师培训计划,做好国家、省、市、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开展管理队伍培训、在职教师学历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音体美教师培训、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幼儿教师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项目。有组织地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鼓励教师自定专业发展规划,支持教师自主、可持续专业成长。广泛开展教师技能比武,加强“传、帮、带”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好城区教师支教、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城乡学校牵手和师徒结对等教学帮扶活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把优秀培训课程、骨干教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实录、精致实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有效的校本研修课程与教育研究案例等精选入库,为教师培训提供资源保障。

 (三)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仁和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法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岗定薪、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按高限设置中小学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进一步做好学校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建设一批青年教师、农村教师、支教人员周转房。

(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1、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坚决清退不合格人员。坚持缺岗教师面向高校和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引进绿色通道,选拔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根据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的变化,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按照保证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层次、地域、教育教学任务、办学规模调整、小班化教学需要、寄宿制学生人数变化以及教师支教、脱产轮训等需要,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缺编教师。

3、做好岗位管理工作。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继续实行教师聘任制,做好教师岗位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教师聘用机制和岗位管理机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聘用程序、聘用期限、续聘和解聘等工作,确保教师聘用和岗位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五)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攀枝花市“123工程”,认真执行“3121计划”,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选拔、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培养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全区的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比例保持在24%左右。

六、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实施教育助学工程

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完善仁和区学生资助体系。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按省、市资助政策规定,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构建政府牵头并不断增加投入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资金募集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全面覆盖、逐渐增加力度的资助帮扶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和个人出资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二)着力规范办学行为

坚持“以县为主,以政府为主,以控制新生班额和尽快解决超大班额为主”的原则,通过采取新建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严格执行就近入学、缩小校际之间差距的措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坚持“以当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依法维护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益。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果。强力规范中小学招生、办班行为,杜绝教师违规有偿家教现象。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好“留守儿童之家”。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一)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

区、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规划、指导与协调作用,把教育事业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保证。坚持区委、区政府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二)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全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以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做好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锻炼工作,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三)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落实教育品牌打造战略,坚持主动宣传与正面宣传为主,建立教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大力宣传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先进典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努力形成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先、民以支教为荣,全社会尊重教师劳动、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保障经费投入,确保教育持续发展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到2012年实现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区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规定的18%的目标,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保持持续增长,落实国务院关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计提教育资金”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仁和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重点支持义务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的投入;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

(二)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并严格执行教育财务的预决算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保障资金安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大力推进学校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资金使用管理,巩固“四川省义务教育收费示范区”成果。

三、推进依法治教,确保教育健康发展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认真执行教育局机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深化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关行政效能问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使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履职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改进。按时办结符合条件的审批事项,努力提高办结率;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机关信息发布制度;强化执行重大决策的督促检查,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二)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教育救济制度。组织实施仁和区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三)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继续加强督政工作,不断强化政府的教育工作职责,坚持乡镇政府、区相关部门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保证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保障的“三个优先”,全力为教育事业新一轮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进一步改进督学工作,积极推行学校发展性督导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水平,努力实现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教育督导工作目标。

四、强化维稳安全,确保教育和谐发展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努力构建有教育特色的惩防体系。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教育系统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加大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排查廉政风险,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做好教育助学、教育惠民等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机关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二)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加强教育信访处理工作,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纠、查实必究。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政策规定,深入开展教育行风评议,努力形成行风校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开展“本质安全学校”创建工作,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学校安全保卫队伍规范化建设,把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安全事故。

(四)加强学校维稳工作

进一步强化维稳风险评估、维稳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维稳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制度,定期开展稳定形势研判,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有效解决问题。完善以校方责任险和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为支撑、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教育风险保障服务体系,维护学校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切实做好重大节庆、纪念日维护稳定工作,确保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附件:仁和区“十二五”教育规划建设项目表

附件:

仁和区“十二五”教育规划建设项目表

学校名称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内容(㎡)

规划投资(万元)

预计实施时间(年)

项目类别

市第六中学

市第六中学教学楼

重建

3000

54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太平中小学

太平中小学厕所

重建

80

1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中心校学生食堂

重建

1500

27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校区共和小学厕所

重建

20

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校区马踏箐小学厕所

重建

20

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回龙湾小学厕所

重建

20

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猛粮坪小学厕所

重建

20

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民政小学厕所

重建

30

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老村子小学教学综合楼

重建

140

2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麻地小学教学综合楼

重建

260

5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药山小学厕所

重建

20

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学生宿舍楼

重建

4000

72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民族中学

民族中学教学楼

重建

3600

64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螺海田小学厕所

重建

20

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西路小学

西路小学办公楼

重建

1200

21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中坝校区

中坝中心校学生宿舍楼2

重建

600

10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啊喇校区

啊喇中心校学生宿舍楼2

重建

1200

16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太平中小学

太平中小学小学实验楼

加固

499

4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太平中小学

太平中小学新教学楼

加固

1526

9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螺海田小学教学楼

加固

148

1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布德小学教学楼

加固

560

34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福田校区

福田中心校新教学楼

加固

1356

81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福田校区

福田中心校学生食堂

加固

350

21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男生公寓

加固

8347

501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女生公寓

加固

12712

76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学生食堂

加固

10920

655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高中部教学楼

加固

16595

99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务本中小学

务本中小学中心校食堂

加固

163

1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务本中小学

务本中小学中心校厕所

加固

87

7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务本中小学

务本中小学中心校办公楼

加固

578

4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中学办公楼

加固

543

4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校区共和小学综合楼

加固

955

7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校区共和小学实验楼

加固

320

2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同德中小学

同德校区马踏箐小学教学楼

加固

395

3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新华中学教学楼

加固

985

79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新华中学厕所

加固

99

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新华中学实验室

加固

605

4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新华中学学生食堂

加固

512

41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新华中学学生宿舍楼1

加固

1131

9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新华中学学生宿舍楼2

加固

1047

6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中心校厕所

加固

91

7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中心校综合楼

加固

954

7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中心校教学楼

加固

504

4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回龙湾小学教学楼

加固

369

3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猛粮坪小学教学楼

加固

565

45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民政小学教学楼

加固

460

37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农田小学厕所

加固

33

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农田小学教学楼

加固

467

2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布德中小学

布德校区布德小学厕所

加固

48

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厕所

加固

83

7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传达室

加固

35

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洗澡室

加固

158

13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中学部教学楼

加固

1574

12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小学部综合楼

加固

1399

11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中学部办公楼

加固

1001

8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中学部实验楼

加固

1230

98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江林小学

江林小学办公楼

加固

651

5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江林小学

江林小学教学楼

加固

1704

136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江林小学

江林小学体育活动室

加固

506

40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江林小学

江林小学值班室

加固

19

2

2011

校舍安全工程

五十一公里小学

阳光家园教学点

新建

4600

1050

2011

学校基础建设

民族中学

民族中学学生宿舍

新建

3400

612

2011

学校基础建设

大田镇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新建

600

100

2011

学前教育

中坝乡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新建

1000

165

2011

学前教育

啊喇中心校

运动场

改扩建

4200

35

2011

运动场建设

总发乡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新建

900

147

2012

学前教育

东风小学

运动场

新建

14480

440

2012

运动场建设

五十一小学

运动场

新建

7623

230

2012

运动场建设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行政办公楼

新建

3250

520

2013

学校基础建设

同德镇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改扩建

1680

272

2013

学前教育

民族中学

运动场及征地

新建

14040

920

2013

运动场建设

平地中心校

运动场

新建

8300

250

2013

运动场建设

布德中小学

运动场

新建

12342

370

2013

运动场建设

大龙潭中心校

中心校运动场

新建

6930

200

2013

运动场建设

金江中小学

金江中小学科技实验楼

新建

3499

620

2014

学校基础建设

平地镇中心校

教师周转房

新建

640

103

2014

教师周转房

大龙潭中心校

教师周转房

新建

544

87.6

2014

教师周转房

大田中学

教师周转房

新建

544

87.6

2014

教师周转房

啊喇乡中心校

教师周转房

新建

384

61.6

2014

教师周转房

中坝乡中心校

教师周转房

新建

416

66.4

2014

教师周转房

布德镇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新建

1000

170

2014

学前教育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体育馆

新建

7300

3500

2014

运动场建设

大河中学

运动场

新建

3600

144

2014

运动场建设

大田中心校

运动场

新建

3600

108

2014

运动场建设

务本中小学

运动场

新建

7623

230

2014

运动场建设

仁和镇中心校

仁和镇中心校莲花村教学点教学楼

新建

7848

2600

2015

学校基础建设

仁和镇中心校

仁和镇中心校莲花村教学点运动场

新建

8316

250

2015

学校基础建设

务本乡中小学

教师周转房

新建

448

72.2

2015

教师周转房

布德中小学

教师周转房

新建

768

124.2

2015

教师周转房

同德中小学

教师周转房

新建

640

103

2015

教师周转房

太平中小学

教师周转房

新建

544

88.6

2015

教师周转房

前进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新建

1500

244

2015

学前教育

仁和镇中心幼儿园

园舍,仪器设备,户外活动场地

新建

3000

676

2015

学前教育

仁和镇中心校

运动场

改扩建

7391

220

2015

运动场建设

福田中心校

运动场

改扩建

3600

108

2015

运动场建设

同德中小学

中心校运动场

新建

9653

290

2015

运动场建设

总发中学

运动场及征地费

新建

5044

350

2015

运动场建设

太平中小学

运动场

新建

8316

250

2015

运动场建设

中坝中心校

运动场

新建

4500

135

2015

运动场建设

四十九公里小学

四十九小学校园及运动场地等

新建

14560

4177

2011-2015

学校基础建设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学生宿舍楼

新建

8500

1800

2012-2013

学校基础建设

大河中学

大河中学高三园

新建

6000

1080

2012-2013

学校基础建设

大河中学

游泳馆、射箭场

新建

3000

600

2012-2013

运动场建设

大河中学

文体服务中心

新建

8000

1800

2012-2013

运动场建设

合计

302137

32957.2

 

 

设备设施

学校名称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内容(㎡)

规划投资(万元)

预计实施时间(年)

项目类别

啊喇中心校

小学科学实验室

购置

0

6.8

2011

 

啊喇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啊喇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啊喇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啊喇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9

2011

 

啊喇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布德中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2.1

2011

 

布德中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5.7

2011

 

布德中小学

劳技

购置

0

6.7

2011

 

布德中小学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1.6

2011-2012

 

布德中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9.8

2011

 

布德中小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2

2011

 

布德中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7

2011

 

布德中小学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9

2011

 

大河中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12.5

2011

 

大河中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7.9

2011

 

大河中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12.3

2011

 

大河中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大河中学

劳技

购置

0

33.8

2011

 

大河中学

校园网建设

购置

0

120

2011-2012

 

大河中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35.8

2011

 

大龙潭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大龙潭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大龙潭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大龙潭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8

2011

 

大龙潭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大龙潭中心校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1.9

2011-2012

 

大田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大田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大田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大田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大田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大田中心校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3.2

2011-2012

 

大田中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13

2011

 

大田中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8

2011

 

大田中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2.1

2011

 

大田中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5.4

2011

 

大田中学

劳技

购置

0

6.9

2011

 

东风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15.4

2011

 

东风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12.5

2011

 

东风小学

美术教室设备

购置

0

2.8

2011

 

东风小学

音乐教室设备

购置

0

6.7

2011

 

东风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1.6

2011

 

东风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22

2011

 

东风小学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51

2011-2012

 

福田中心校

图书配置

购置

0

3.1

2011

 

福田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福田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福田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福田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8

2011

 

福田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六中

图书配置

购置

0

14.5

2011

 

六中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7

2011

 

六中

体育设备

购置

0

1.5

2011

 

六中

音乐设备

购置

0

5.4

2011

 

六中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六中

劳技

购置

0

6.9

2011

 

民族中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13.7

2011

 

民族中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2.1

2011

 

民族中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5.5

2011

 

民族中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7.7

2011

 

民族中学

劳技

购置

0

11.3

2011

 

平地中心校

图书配置

购置

0

2.7

2011

 

平地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平地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平地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平地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平地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前进中心校

图书配置

购置

0

4

2011

 

前进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前进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5

2011

 

前进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前进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8

2011

 

前进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前进中心校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3.4

2011-2012

 

仁和镇中心校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22.4

2011-2012

 

仁和镇中心校

图书配置

购置

0

5.2

2011

 

仁和镇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仁和镇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7

2011

 

仁和镇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仁和镇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9

2011

 

仁和镇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四十九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4.4

2011

 

四十九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四十九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四十九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四十九小学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8

2011

 

四十九小学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太平中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7.6

2011

 

太平中小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2

2011

 

太平中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1.4

2011

 

太平中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3.3

2011

 

太平中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7

2011

 

太平中小学

劳技

购置

0

4.9

2011

 

太平中小学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3.2

2011-2012

 

同德中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8.8

2011

 

同德中小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2

2011

 

同德中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7

2011

 

同德中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2.7

2011

 

同德中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4.5

2011

 

同德中小学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9

2011

 

同德中小学

劳技

购置

0

6.7

2011

 

五十一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5.5

2011

 

五十一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五十一小学

美术教室

购置

0

1.5

2011-2012

 

五十一小学

音乐教室

购置

0

2

2011-2012

 

五十一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1.3

2011

 

五十一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五十一小学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8

2011

 

五十一小学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五十一小学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3.2

2011-2012

 

务本中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7

2011

 

务本中小学

物理实验室

购置

0

6.5

2011

 

务本中小学

生物观察实验室

购置

0

7

2011

 

务本中小学

中学实验室用电脑

购置

0

3.5

2011

 

务本中小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2

2011

 

务本中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1.4

2011

 

务本中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2.1

2011

 

务本中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7

2011

 

务本中小学

劳技

购置

0

4.9

2011

 

西路小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5.7

2011

 

西路小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1.2

2011

 

西路小学

校园网建设

购置

0

8.3

2011

 

西路小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2.5

2011

 

西路小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西路小学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1.1

2011

 

西路小学

劳技

购置

0

2.7

2011

 

西路小学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22.3

2011-2012

 

中坝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中坝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4

2011

 

中坝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中坝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7

2011

 

中坝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总发中心校

体育设备

购置

0

0.7

2011

 

总发中心校

音乐设备

购置

0

2.5

2011

 

总发中心校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总发中心校

小学科学设备

购置

0

0.8

2011

 

总发中心校

劳技

购置

0

1.8

2011

 

总发中学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

购置

0

2.2

2011

 

总发中学

体育设备

购置

0

1.4

2011

 

总发中学

音乐设备

购置

0

3.3

2011

 

总发中学

多媒体演播教室设备

购置

0

3.5

2011

 

总发中学

劳技

购置

0

4.9

2011

 

总发中学

信息技术设备

购置

0

2.6

2011-2012

 

总发中学

图书配置

购置

0

2.7

2011

 

合计

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