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目  录

 

第一篇 聚力“宜人新城、产业新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仁和篇章1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环境面临新变化

第二节  机遇挑战面临新形势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四章  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第二节  总体思路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塑造发展新态势

第一章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节  深化成渝双城产业协作

第二节  强化毗邻区域合作互动

第三节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第二章  主动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第三节  全面拓展投资空间

第三篇  提升产业发展质效,聚力建设“产业新区”

第一章  建设现代新兴产业聚集区

第一节 做强做大四大支柱产业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接续产业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优化工业发展平台建设

第二章  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壮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第二节  补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第三节  夯实农业先导支撑产业

第四节  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

第三章  建设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

第一节  巩固提升四大主导产业

第二节  推动发展新兴成长产业

第三节  推动消费服务升级发展

第四节  做优做强阳光康养产业

第四章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第一节  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节  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

第四篇  打造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聚力建设“宜人新城”

第一章  做好“两城”“三圈”建设仁和支撑

第一节 全面融入“两城”“三圈”建设

第二节  加快推进“四个”新城建设

第三节  推进城市功能互促互补

第二章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一节  建设宜居公园城市

第二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第三章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第一节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第二节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

第三节  提升城市综合治理

第四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第五篇  打造南向开放桥头堡,聚力建设门户枢纽经济区

第一章  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构建外联大通道

第二节 畅通内联大循环

第二章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第一节  提升门户枢纽区功能

第二节  优化枢纽区经济布局

第三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第三章  深入实施全域开放合作

第一节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二节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第三节  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第六篇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第一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

第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秀美乡村

第三节  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第四节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章  推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建立健全返贫监测机制

第二节  建立健全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第三节  积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第三章  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节  加快城乡公共设施联动

第七篇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聚力推进改革创新

第一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第二节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第三章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第一节  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平台

第二节  完善方便快捷服务体系

第八篇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聚力推进社会事业

第一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  推进健康仁和建设

第三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第二章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第一节  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大力促进多渠道创业就业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第三章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第四章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

第三节  创新优化人口管理

第九篇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力推进社会治理

第一章  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第一节  稳步发展民主政治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第三节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第四节  强化司法公正建设

第二章  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节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节  完善诚信社会体系

第三章  织密织牢发展安全保障网

第一节  建设平安和谐仁和

第二节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十篇  建设美丽宜居生态仁和,聚力推动绿色发展

第一章  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开展绿化仁和行动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第二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第二节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控

第三节  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第三章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一节  健全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章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第一节  增强灾害预警能力

第二节  加大重大灾害防治

第三节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四节  持续强化森林防灭火管理

第十一篇  全面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一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章  建立健全实施机制

第三章  强化项目支撑引领

第四章  增强资源要素保障

第五章  严格落实监督考核

 

 

 

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根据《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关于制定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立足仁和实际,科学编制《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明确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落实“产业新区、宜人新城”战略指引,是开启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聚力“宜人新城、产业新区”,谱写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仁和篇章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仁和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紧扣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聚焦“宜人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实施“八大计划”“两大工程”,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为“十四五”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55亿元,是2015年的1.5倍,人均GDP由2015年的5.76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8.1万元,位于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8.59%。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9亿元,年均增速达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5倍、1.6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6.99%提升到51.28%。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9:68.8:21.3优化为12.9:56.4:30.7。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晚熟芒果、早春蔬菜、软籽石榴、酿酒葡萄、种草养畜、优质烤烟六大主导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建成省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仁和”“攀西”“行远”“攀西阳光”等被认定为省级著名商标。工业质量显著提升。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钒钛低微合金铸造、石墨及烯碳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清洁能源、冷链物流、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仁和谷”成为全市“一核一带三谷”康养产业布局重要纽带,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荣获“四川最佳康养目的地”称号。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全省南向开放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成昆铁路复线纵贯全境,攀枝花南站建成投用,攀大高速、宜攀高速、攀盐高速仁和段加快推进。建成城市道路28公里、农村公路346公里,新机场选址事项、宜西攀丽大高铁项目等如期推进。建成下普达水库,配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实施中小河流治理25公里,建成较大规模集中水厂4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6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电力设施建设与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缅气入攀建成通气,建成加气站12座、主干管网38公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行政村电信光纤宽带通达率达100%。

(四)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20.9平方公里拓展到25.98平方公里。火车南站片区、普达片区、四号地块片区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累计拆除“两违”建筑19.3万平米,完成1.27万套棚户区及老旧小区改造。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2个,省级“四好”村8个,市级“四好”村17个,荣获“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等多项荣誉。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和国家园林城市省级验收,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示范县,同德镇、大田镇成功申报省“百镇建设试点”,中坝乡、大田镇被命名为全国卫生乡镇。

(五)“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区10 个省级贫困村“摘帽”,2852户8982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整治了63家散乱污企业,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办结。防范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性债务控制在警戒线以下,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森林防火和防汛减灾有力推进,非洲猪瘟疫情和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处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六)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筹措资金69.3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项目730个,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纳入城乡居民医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8%。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三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加大。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仁和段)建设完成,体育运动中心完成升级改造。

(七)改革开放活力激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全面完成,九大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荣获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实现承诺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减少65.82%。全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1516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建成全市首个农资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体,获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成功签约项目344个,引进20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1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有序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强化,争资跑项成效明显,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八)社会治理有力有效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进,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双公示”有效落实,政府公信力持续增强。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入选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乱象问题整治有力开展,“平安仁和”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等底线性任务全面落实。

(九)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管党治党能力显著提升,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责任担当和素质能力明显增强,纪律作风不断向好,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强化。

五年砥砺前行,五年攻坚克难,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仁和集聚了发展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任重道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产业体系不优、创新能力不足、开放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环保等领域有短板弱项,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等,迫切需在“十四五”期间加快解决。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  别

指  标

2015年

实际

“十三五”纲要目标

“十三五”完成情况

属  性

2020年

目标

年均增速(%)

2020年实际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5.6

300

8.0

228.6

8.0

预期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58062

107800

8.1

85600

8.1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亿元)

695.5

740

——

669.9

-0.75

预期性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3.5

56.4

11

50.5

8.6

预期性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5147

8.32(含钒钛)

5

10.49

10

预期性

(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6.9

50.7

1.6

51.28

1.8

预期性

科技创新

(7)R&D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2

≥2

——

1.2

-9.7

预期性

(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

4

29.5

2.6

18.8

预期性

生态环境

(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99

——

100

0.4

约束性

(10)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75.4

100

——

90

3.6

约束性

(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9.97

9.98

——

14.13

7.22

约束性

(12)森林覆盖率(%)

58.1

59.7

——

59.7

0.55

约束性

(13)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170

250

——

256

8.5

预期性

(14)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4675

1.4675

——

1.9192

5.51

约束性

(15)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99.2

95

——

98.3

——

约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4.6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5.19

——

约束性

(17)主要污染物排放(万吨)

氢氧排放总量化物

1132.54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2556.11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694.35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

约束性

氨氮排放总量

284.92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

 

——

约束性

公共服务

(18)城镇新增就业累计(万人)

0.3 

1.4

——

1.79

27.9

约束性

(1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0

95

——

98.68

1.86

约束性

(2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6

90

——

97.55

2.55

约束性

(21)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

98

98

——

98

——

约束性

(22)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

95

97

——

100

1.03

约束性

(23)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张)

20

30

——

33

10

约束性

人民生活

(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6701

40149

8.5

38966

7.85

预期性

(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395

20986

9.1

20898

9.3

预期性

(26)贫困人口变化率(%)

7.4

5.5

——

0

——

约束性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数和增速,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

②“十三五”期间执行的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考核的是新的六项空气污染物因子,即PM2.5 、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十二五”期间执行的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考核的是老的三项空气污染物因子(即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形势复杂多变。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益发凸显。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升,全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立足区情、思虑谋划、找准方向,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

第一节  发展环境面临新变化

国际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从国际来看,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也呈现危中有机特征。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遭受重大挑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明显增加,风险挑战加剧。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构,世界各国争夺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新阶段,以及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关口,经济社会结构将全面升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时代特征凸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贸易摩擦及后疫情时期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逐渐加深,部分产业将进行贸易转移。区域空间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将进一步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相当部分中小城市将面临“收缩”风险。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省市发展呈现新动向新趋势。从全省及攀枝花全市来看,全力提升在更大格局中分量,争先进位态势明显,发展呈现新的趋势与阶段特征。随着我省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我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也将在推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央实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全省正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区域发展新格局,明确“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更好担当国家使命,服务战略全局。攀枝花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和“一核两区一中心”发展战略布局,大力发挥“钒钛”“阳光”资源优势,加快构建“1+4+1”现代工业体系,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着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南向战略枢纽,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对仁和加快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第二节  机遇挑战面临新形势

(一)主要机遇

1. 国家多重战略叠加机遇。随着我国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等战略深入实施以及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为攀枝花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和政策机遇,给仁和区带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2. 四川南向开放战略机遇。省委对攀枝花市提出了“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发展要求。仁和区作为南向开放“桥头堡”,区域次级交通枢纽承载地,将加快推进对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城市南拓及“两城”建设机遇。攀枝花市委提出了“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和“一核两区一中心”发展格局,明确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两城建设”、争创省级新区的目标、作出了加快建设宜居公园、打造南向开放门户的决策部署,仁和作为攀枝花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区和北部生态经济区、南部空港经济区建设主战场,作为推动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南向开放门户的主力军,无疑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历史机遇和发展机遇。

4. 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机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新兴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旅游消费、健康养老消费、教育培训消费等将成为消费重点。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纵深推进,未来对高品质特殊钢、高强度钢筋、储能电池等需求将不断扩大。这将有利于仁和区发挥气候、生态和产业优势,围绕“阳光康养”“钒材碳材”大力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5.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机遇。“循环”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战略,是西部地区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循环链当中的一个重要机遇,有利于仁和区发挥资源富集、门户枢纽、产业基础等优势,参与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更大程度、更广范围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双循环重要区域交汇节点,获取更大发展空间。

(二)主要挑战

1. 转型升级加快重中之重。仁和区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同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十四五”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大背景下,仁和区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型面临较大压力。

2. 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十四五”时期,我国要素跨区域流动和空间聚集的成本将大幅降低,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不同要素可以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实现虚拟性组合,优质资源要素跨区竞争更为激烈,这对仁和区加快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资源环境开发保护并重。“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愈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更加凸显。而仁和区乃至攀枝花全市,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地位更加突出,这将对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仁和区带来更大压力。

4. 社会治理格局亟待完善。“十四五”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为从根本上保障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法治体系等亟待完善。仁和区公共服务和民生供给欠账较多,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面临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和“一核两区一中心”发展布局,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宜人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全面实施“兴工强区、城乡协同、开放创新”发展战略,加紧落实“一体四翼、五区协同”发展总体思路,着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高端要素聚集都市区和南向开放门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生态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运用统筹、安全理念,一体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为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攀枝花仁和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市委全会精神贯穿全篇,上下贯通,强化执行,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加大投入,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增加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重大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地,完善优化制度机制环境,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安全理念。发展、稳定和安全一体推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着力夯基础、提能级,补短板、强弱项,沉着应对风险挑战,冷静面对矛盾问题,实现发展质量、规模、速度、安全相统一。

 

第四章  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立足国家和省市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和仁和发展基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传承与创新,“十四五”时期发展定位是:

——产业新区。围绕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畅通内循环,参与外循环,运用战略思维、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全力打造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南向门户枢纽经济发展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快速提升“产业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带,加快建设“产业新区”。

——宜人新城。围绕提高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遵循城乡发展规律,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乡竞争力,加快建设“宜人新城”。

第二节 总体思路

紧扣“宜人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全面实施“兴工强区、城乡协同、开放创新”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加紧落实“一体四翼、五区协同”发展总体思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体四翼:以仁和镇、前进镇、大河中路街道为重点,建设成为攀枝花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区,以普达康养新城、莲花枢纽新城、海控湾科创新城、总发商贸新城等为支撑,依托“两城”、借势“两城”、助力“两城”,集聚高端要素,完善功能体系,一体打造高端要素聚集都市区和南向开放门户加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围绕“一区两园五功能”布局,优化园区规划,完善园区功能,做大园区经济,争创省级工业园区,建设现代新兴产业发展之翼。加快北部乡镇生态经济区建设,强化北部生态保护功能,筑牢城市生态屏障,支持务本乡、同德镇、布德镇依托大黑山森林公园、仙人洞、乌拉民族风情、生态农业等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森林旅游康养、户外探险等,推动一三产、文旅深度融合,建设阳光生态经济发展之翼。加快平地空港经济区建设,依托建设新机场及相关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新城,建设空港经济发展之翼。突出南部地区现代农业特色,依托“阳光、生态、城郊”优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大田镇、啊喇乡、大龙潭乡、中坝乡以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的同时,发展城郊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培育“康养+文旅”产业,加快推动特色康养民宿群落建设,打造现代休闲农业发展之翼。

——五区协同:坚持“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围绕“两材两造”、光电信息、钒钛化工等主导产业,加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构建“一区两园五功能”产业布局,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全力打造现代新兴产业聚集区。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围绕“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三品一标”,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产村相融、农民持续增收,全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坚持阳光康养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康养+”深度融合,创新康养业态模式,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推动阳光康养、服务业消费扩容提质,全力打造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坚持“梳山理水建园营城”理念,聚集城市发展要素,夯实城市产业支撑,实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匹配,建设“产城人”深度融合、生态环境优美、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宜居公园城市,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坚持通道建设与发展枢纽经济并举,抢抓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地机遇,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区域性物流集散地,搭建区域开发合作平台,优化开放合作环境,聚集“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全力打造门户枢纽经济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统筹当前与长远,综合考虑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发展基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十四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跨上300亿元台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综合排名中稳步提升,稳定山区类县区排名前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水平全市领先,现代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更加突出,现代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基础及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2%以上。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市前列,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治理效能显著增强。依法治区更加深入,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政务服务能力、城乡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自然灾害防御等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0年

2025年

年均或累计增长(%)

质效提升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228.5

300

7.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预期性

8.1

——

12.4

3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0.7

35

2.86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预期性

699

769

10

5

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7.63

9.74

5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50.6

68

4.1

7

旅游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48.03

90

13.38

 

 

 

8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预期性

1.2

1.3

1.6%

9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预期性

7

17

19.4%

10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28

43

8.96%

11

5G及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预期性

95

100

——

1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2.6

完成市下达目标

——

13

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性

60

65

——

城乡协调

1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51.28

70

6.4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38961

53627

6

1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20890

30607

7.8

17

城乡居民收入比

 

预期性

1.87

1.75

——

1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动态管理)

万人

预期性

0.31

——

——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4.2

<4.2

——

 

 

 

 

 

2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预期性

 98

98

——

21

每千名老年人人口养老床位数

约束性

33

完成市下达目标

——

2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

5

——

2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预期性

——

2.3

——

24

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

%

预期性

85

85

0

25

培育文化品牌

预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2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预期性

97.55

98

0.09

27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78.8

79.5

——

28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预期性

3.4

3.6

5.88

 

 

 

 

29

耕地保有量

公顷

约束性

19192

完成市下达目标

——

30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

[350]

——

31

新增建设用地

公顷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3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26

40.7

——

3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约束性

未下达

3.69

——

34

单位GDP能耗降低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35

主要污染物减排减少

化学需氧量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氨氮

——

——

二氧化硫

——

——

氮氧化物

——

——

36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59.7

60.2

0.5

37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

约束性

98.3

——

——

 

展望二〇三五年,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人均GDP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南向门户枢纽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仁和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更新高度;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塑造发展新态势

 

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坐标定位和比较优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第一章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找结合、促协作、谋发展,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仁和发展实效。

第一节  深化成渝双城产业协作

积极承接成渝产业转移。全力构建攀枝花现代产业体系仁和支撑,重点围绕“两材两造”、民生弱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深化与成都、重庆等地协作合作;建立面向成渝地区招商引资专项机制和招商专班,积极承接成渝产业转移和沿链配套产业。

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平台。依托“一区两园五功能”为载体,以钒钛资源为核心,加强与成都和重庆相关产业深度配套协作,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资本、资源、人才、信息等要素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

打造成渝“阳光康养后花园”。以攀枝花市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契机,以构建“特色旅游线路”为纽带,重点围绕医养融合、养老托育、旅游康养,共同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人文遗迹旅游特色线路,共创区域旅游品牌,打造成渝市民的“阳光康养后花园”。

第二节  强化毗邻区域合作互动

加强与周边区域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加强机械制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石墨新材料、旅游、阳光康养、物流等重点产业区域协作,促进资金、技术、人才聚集,为仁和区在攀西经济区中谋取更加有利的发展支撑。

第三节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合作机制,统筹兼顾跨区域项目和资源开发在合作双方之间的利益共享。完善合作共建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及政策,基本形成多层次利益主体共生共赢的共享模式。健全飞地经济共建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及政策,推进形成双方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总部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均衡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利益共享关系。建立健全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利益共享机制,支持供应、制造、销售等各方共建,优化资源配置,让仁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第二章  主动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主动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一节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

提升供需适配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区域经济良性循环,提升仁和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率和价值链地位。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健全现代流通体系。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集成与应用,提高运输体系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消费体验,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升质量品牌,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培育体验消费、定制消费等新业态,推广应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新模式,发展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消费新热点。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引导城市消费下乡。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三节  全面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唱主角”关键作用,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康养等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三篇  提升产业发展质效,聚力建设“产业新区”

 

紧扣“产业新区”,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围绕构建工业“4+2”、农业“5+3”、服务业“4+4”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做强主导产业,做实产业链价值链,做优产业生态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基础,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第一章  建设现代新兴产业聚集区

坚定不移实施兴工强区战略,坚持“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加快补齐工业基本面支撑不足这块短板,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一区两园五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制度机制,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加快构建以“两材两造”、光电信息、钒钛化工为主的“4+2”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化、绿色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第一节 做强做大四大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兴工强区战略,聚焦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光电信息、机械制造及铸造、碳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完善功能配套,推进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夯实现代新兴产业基础。

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深化钒钛钢铁供给侧改革,调整钢铁钒钛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钒钛钢铁深加工产业。依托“攀钢航母舰队”等载体,全力推进富邦重振、山青钒业等一批钒钛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开发攀枝花特色钒钛钢铁产品,形成高炉、电炉、连铸、热送装、轧制一体化的钢铁钒钛产业链,引进和培育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做大钢铁钒钛下游产业,打造优质钒钛钢铁材料供应基地。

壮大光电信息产业。大力发展光电信息产业,积极推进美亚迪、睿恩光电等企业发展壮大,以“四川千人计划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打造含新材料及电子元器件生产,终端设备及产品研发、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仁和光电信息产业园。聚焦“一芯一屏”,着力推进“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电子元器件-信息服务”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发展机械制造及铸造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低微合金铸造、汽车零部件、矿山冶金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化转型等五个领域发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擎。推进产品品牌化发展,鼓励支持机械制造智能化转型,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特色钒钛耐磨铸造和机械加工基地,构建特色低微合金铸造产业集群。

培育碳基新材料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引入延链、补链项目,不断延伸石墨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用石墨、电子信息用石墨、高纯石墨、超高纯石墨、石墨烯等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广的产品,加快石墨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碳基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成产值超百亿元的碳基新材料基地。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接续产业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仁和区丰富的光热资源,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鼓励发展新基建、智能设备、智能电网技术、“互联网+”智慧能源,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贯彻实施水电消纳政策,推进新能源项目多元化发展,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积极培育阳光康养新业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丰富阳光康养产业业态,重点引导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推广具有攀枝花特色的钛材深加工、钛日用品、家用医疗保健设备、康复器械、高端医疗器械制造、运动健身器材制造以及智能辅助器械制造等系列康养产品,促进阳光康养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做优存量煤矿企业,推进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实施产洗配套一体化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拓展煤炭深加工产业。依托丰富果蔬资源及现有产业基础,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引进一批果蔬全国知名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饮料、果品加工等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果蔬加工和物流配套集群。

第四节  优化工业发展平台建设

依据攀枝花市工业总体布局,结合仁和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支持“攀钢航母舰队”发展壮大,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围绕“一区两园五功能”,优化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织密园区生态绿网,合理分区功能布局,积极做大园区经济。加快并园入区、并区入城步伐,推动迤资园区与钒钛高新区一体发展、橄榄坪园区与攀西科技城一体建设,争创省级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承接成渝地区及其它先进地区优势产业转移。

 

专栏3:“十四五”时期工业建设重点项目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类:五氧化二钒项目,氯化钛白项目,钒制品深加工项目,钒钛棒、线材生产项目,扁钢、弹簧钢生产项目,高纯生铁项目,钒氮合金项目,钒铝合金项目,精密模具铸造项目,钛材深加工项目,钛医药器材项目,提钒深加工项目。

◆机械制造及铸造类:白云铸造重振项目,富邦重振项目,齿轮、飞轮生产线项目,吨焊管生产项目,矿山机械用耐磨铸件项目,工程机械用耐磨铸件项目,汽车制动、变速系统零部件及总成项目,铸件项目,矿山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电镀加工项目。

◆光电信息类:四川美亚迪智慧光电科技产业园项目,智能终端影像芯片及系统扩能项目,5G核心器件生产项目,光电新品研发中心项目,高端5G光接器项目。

◆碳基新材料类:石墨研发中心项目,凯盛石墨深加工生产线项目,高纯石墨生产线项目,石墨深加工及利用项目,光电信息用石墨材料项目,碳基新材料基地项目,人造金刚石项目。

◆转型提升类:大河沟煤矿15万吨改造至30万吨,张家湾煤矿15万吨改造至30万吨,春福胜利煤矿9万吨扩能至30万吨,兴隆煤矿9万吨扩能至30万吨。

◆能源建设类:风电项目,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川港燃气调配维修中心项目,川港燃气LNG储气调峰设施项目,智能电网改造工程项目,城乡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项目。

◆新基建类:5G基站建设项目,智慧农业项目,规模养殖场智能监管服务平台项目,“高清仁和·智慧广电”建设项目,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示范项目,全响应指挥中心建设项目,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智慧档案馆项目,智慧工业物流园区。

◆平台建设类:仁和区光电信息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石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标准化厂房,迤资园区标准化厂房场坪工程,钢材物流园区,工业渣场项目,橄榄坪园区土地整理,科创服务及孵化中心建设项目,农产品集中加工区,铸造产业基地建设,布德融合发展产业园,前进冶金物料及工业物流园,太平小微物流园。

第二章  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深化与安宁河谷综合开发衔接,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园区为抓手,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种养循环农业,实现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5+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壮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立足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合理开发、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力空间科学布局,构建仁和农业特色资源集约、高效、协调利用的发展新格局。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布局,推进高标准、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烤烟5大优势特色产业,继续推进粮食、晚熟芒果、优质石榴、优质烤烟、畜产品、早市蔬菜、优质干果、酿酒葡萄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珍稀菌类深加工。

 

 

 

强化粮食基础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严格落实地方粮油储备政策,健全完善粮食调控体系、应急保供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粮食市场预警监测和监督检查,保障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大力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名特优品种种植比例,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强化农业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国家级到区级的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合理布局种养循环、加工物流、科技研发、综合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板块,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推广适宜山地农业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促进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适应。拓展农村信息化平台应用,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强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农业公园、文创农业、认养农业、共享农业、智慧农业”等新经营模式,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产业价值。

第二节  补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补链强链行动,围绕产业基地和园区发展规模,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中心。重点规划建设集芒果、蔬菜、果干、果脯、珍稀菌类等农产品加工一体“小微园”,引进集果袋、果箱、网袋等配套设施及生产定制企业,积极搭建线上线下优质农产品销售平台,加快完善冷链运输、低温仓储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延伸农产品价值链、产业链,全力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体系,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食品业、现代消费有机融合,大幅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

拓展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加强对农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等现代农业休闲景区。打造文旅小镇、康养农庄、自驾游营地,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森林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第三节  夯实农业先导支撑产业

夯实现代农业种业。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加强与华南热作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合作,构建育繁一体化现代种业服务体系。强化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进行芒果良种圃、蔬菜工厂化育苗建设。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环保养殖,培育规范良种繁育基地3个以上。

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引进推广适宜山地农业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动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探索农机租赁、共享等服务模式,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培育新型农机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烘干冷链物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及基础条件,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地,依托总发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攀西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电商中心,解决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和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第四节  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

提高农产品质量。以优质绿色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健康需求的功能农产品。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涵盖全区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食品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

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构建“区域公用——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做大做强攀西芒果公用品牌、重点培育“26度果园”“德益”“九芒优果”“攀香园”“灰美来”“攀西大地红”“洪沙”“新鲜猎人”“大黑山”等企业品牌,争取建设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将产品特色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道地药材认证,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

 

专栏4:“十四五”时期农业重点项目

◆特色种植类:南亚热带植物园光伏农业大棚项目,滴翠牛油果种植基地项目,红心火龙果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铁皮石斛花卉种植项目,普达中草药种植、培育及科普基地项目,芒果标准化产业园,樱桃、核桃、油桃、芒果改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特色养殖类:国家级200万头生猪种养循环项目,水产健康养殖项目。

◆园区建设提升类:国、省、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农文旅融合类:芒果采摘观光园,26度果园芒果小镇项目,傣族旅游新村建设项目,特色产业强镇建设,“康养+中医中药”产业示范园项目,特色中草药产业化及康养研究中心。

◆农产品加工、物流:松露研发及深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及饮片生产加工项目,花卉产业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

◆农产品安全: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仁和区特色水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

 

第三章  建设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

深入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仁和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服务业发展高地,全力构建“4+4”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巩固提升四大主导产业

立足“城郊、阳光、生态”优势,抓好“一带一线”康养产业布局。加速服务业向高端化、智慧化、精细化提升,重点发展商业贸易、康养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四大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 

全力壮大商贸服务。规划建设和提升一批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商务楼宇,吸引各类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建设普达康养新城、莲花枢纽新城、海控湾科创新城、总发商贸新城“四个新城”,依托银泰购物广场、同乐家居广场、华芝生活广场、仁和商业文化广场等形成核心商圈,增强苴却砚文化旅游特色街区、铜锣湾时代广场、“水中央”湿地公园等项目带动力,引领现代服务发展。积极吸引一批企业总部、区域总部、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汽车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新零售,引导调整优化商业业态。培育一批知名本土商务服务品牌,提升影响力。

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全面落实康养“1239”工程,打造 “一带一线”康养旅游产业布局。推动康养进社区、进农村,大力推动运动康养、旅游康养、居家康养和医养结合,着力构建全域化布局、全时段开发、全龄化服务的康养发展格局。以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为抓手,发展智慧医疗、健康体检、休闲运动等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康养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品农文旅项目,持续打造遇见花开、遇见星空、遇见乡愁、遇见阳光品牌,打造一批示范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美丽休闲乡村,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酒店、自驾营地等新业态,不断丰富阳光康养文化旅游内涵。力争2025年,康养旅游业收入达120亿元。

 

 

创新发展现代物流。积极融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产业要素为核心,构建“两枢纽(攀枝花第二机场、攀枝花火车南站)、两园区(总发和金江物流园区)、三中心(南山、迤资和纳拉河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培育一批拥有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加快推进攀西冷链智慧商贸城、汉风物流信息智能化、攀枝花第二机场建设,强化攀枝花市智慧物流云仓产业园、顺丰物流分拣中心、中通川滇渝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引入,培育发展高铁物流、空港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建设开放物流网络,打造川西南、滇西北物流基地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国家推进5G布局为契机,加快推进智慧商圈基础网络设施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攀枝花市农资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构建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综合体;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钒钛等优势矿产资源为支撑的电子商务集聚区。积极推进直播电商、网红社交电商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直播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平台建设。持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共同实施“农商互联”,建立起农户、产地、专合社、平台和用户共赢合作机制,扩大攀枝花农特产品销售。

第二节  推动发展新兴成长产业

适应消费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推动节庆会展、川派餐饮、房地产业、环保服务业四大新兴成长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范发展节庆会展。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好传统旅游文化活动,打造本地特色活动品牌,拓展有仁和区特色的节日庆典。培育会展市场主体,鼓励策划、营销、广告等会展中介组织发展,积极申办雕刻艺术、钒钛、绿色果蔬、阳光康养论坛等领域高端会议。以汽车、苴却石产品、农特产品等为主题,大力培育展览品牌。推动会展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每年策划筹办1-2个精品会展或高端会议,扩大区域影响力,树立特色展会品牌。

创新发展川派餐饮。振兴老字号川菜,实施川菜菜品及品牌文化创新工程,发展绿色、智能餐饮,促进川派餐饮与商贸、文游等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仁和味道”美食文化季成果,扩大以“仁和养生宴”为主导的餐饮文化品牌影响力,丰富活动形式及载体,确保“仁和味道”品牌走出攀枝花、走出四川。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以“产城人协调发展”的理念科学配置房地产业发展结构,将房地产发展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塑造紧密结合,形成功能地产与住宅地产协调开发格局,提升房地产业专业化水平,实现房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范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环保服务。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将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标准、环境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以优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环保服务。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动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第三节  推动消费服务升级发展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消费体验,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消费水平,实施店、街、市场、商圈、城市综合体等美化亮化工程,引进品牌餐饮、连锁零售、文化娱乐、康养、休闲、健身、医美等更多业态,打造城市经济集聚区。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网上消费,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国苴却砚之乡优势,以苴却砚非物质文化为核心,非砚产品开发为主流,打造苴却砚特色文化街区。着力提升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上门服务、电话、网络订购等家庭配送业务,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的社区便捷服务,培育引导家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

 

 

 

 

 

专栏5:“十四五”时期服务业重点项目

◆康养旅游类:普达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仁和自驾游环线项目,迤沙拉幸福公社康养文旅小镇项目,回龙洞古人类遗址考古公园项目,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综合开发,万宝营森林康养项目,仁和区耕读农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基地项目,迤沙拉-攀西大裂谷遗产旅游区项目,平地金沙林场农耕体验基地项目,大竹河水库康养基地项目,攀枝花红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仁和煤炭资源文旅项目,中优·阳光田心养生谷项目。

◆商业贸易类:攀西冷链智慧商贸城项目,苴却砚特色小镇项目,南山钢材批发市场,远璟•嘉年华商业中心项目,温德姆酒店,苴却砚文化艺术酒店,农特产品集散体系建设项目,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新能源汽车智慧体验中心项目,那招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沙沟片区开发项目,铜锣湾时代广场项目,东创凤凰城项目,华芝商业风情街、步行街项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火车南站站前经济圈项目。

◆现代物流类:攀枝花市智慧物流云仓产业园,仁和中通川滇渝智慧物流园,顺丰丰农农服中心项目。

◆电子商务类:攀枝花市电商直播基地,攀枝花市农特产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

◆房地产建设类:康和东樾,康和泊悦,康和澜岸,普达康和溪麓,普达安置房二期建设,银泰城北地块,人和甲地,阳光溪山春晓,阳光溪山美地,华芝·浅水湾康养文旅综合体,金科·集美阳光,东创凤凰城,芙蓉花城二期,领誉三期,水云涧,芒果乐园区域地块,B1商业地块(风情商业街),铜锣湾·时代广场项目,政府大院至原财政局片区土地出让开发项目。

第四节  做优做强阳光康养产业

优化阳光康养空间布局。因地制宜、聚散兼顾的原则,高标准营造康养“生产、生活、生态”场景,通过延伸发展、集聚发展、协同发展,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康养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康养进社区、康养进乡村,采用“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渐进工作法,推动康养产业集群能级和质量整体提升。

实施康养 “1239”工程项目。深入推进1239项目建设,实施好普达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动态优化建设康养旅居目的地项目和医养结合点项目;根据全域康养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充实完善特色项目和重点项目。运用数字新兴技术提升智慧康养水平。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研发、科技应用场景打造等,加速升级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同步完善产业发展的商务配套,促进产业、商业融合发展。

推动“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把握国内外康养产业发展趋势,基于全市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精准把握“康养+”融合发展需求,重点聚焦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推动康养与运动、文旅、医疗、农业、工业深度融合,全面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康养产业体系,提高康养产业基础保障能力。

 

第四章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应用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仁和特色的数字化产业和智慧化城市。

第一节  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数字”仁和建设,加快推进5G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体现数字经济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建设物联网、发展人工智能、建设数据中心,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数据资源价值,加快数据资源开放,激发社会增值利用,推进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加强龙头企业及大数据公司重点对接,探索发展智慧企业、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探索建立数据流通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建成全省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建设基础数据库,形成政府和社会互动的数据采集及开发利用机制。推动金融、旅游、交通、医疗、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数据集聚,参与全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大数据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安全认证,维护个人数据隐私和重要数据资源安全。

第三节  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

加快建设网络强区、数字仁和。大力推进全社会数字应用广度,重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应用数字化治理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程度,提高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效率。以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积极拓展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行业运用,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融合,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数字化带来的模式转变、程序简化的红利。


 

第四篇  打造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聚力建设“宜人新城”

 

紧扣“宜人新城”,以人为核心,抢抓攀枝花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门户等重大机遇,围绕产、城、人三大要素聚合,着力“梳山理水建园营城”,聚集城市发展要素、夯实城市产业支撑,打造宜居公园城市,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

第一章  做好“两城”“三圈”建设仁和支撑

围绕“两城”“三圈”发展战略,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优化总发片区等城市控规布局,拓展城市南向发展空间,加快“四个新城”和“空港新城”建设,全面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夯实仁和支撑载体。

第一节  全面融入“两城”“三圈”建设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抢抓机遇、找准定位,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平台,促进资本、资源、人才、信息等要素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仁和发展实效。围绕建好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国内国际“三个圈层”发展战略,重点深耕“中圈”,突出“中圈”城市区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围绕“两城”发展战略,推动火车南站、总发片区等城市控规调整,拓展城市南向发展空间,全面融入“两城”建设,构建区域城市中心,打造南向门户枢纽。

第二节  加快推进“四个新城”建设

抢抓“两城”建设机遇,聚焦“建园营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持续推进 “四个新城”建设,推动“北联南扩”,提振仁和城市竞争力和产业经济力。普达康养新城坚持“医养结合、文旅融合、产城组合、‘三生’整合”原则,推进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着力擦亮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名片。莲花枢纽新城围绕南向开放门户定位,加快水中央湿地公园建设,完善南站全要素配套,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带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城市休闲和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海控湾科创新城围绕创新创业、现代时尚目标,布局“三基地两中心一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总发商贸新城围绕现代服务业,以攀西冷链智慧商贸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物流业,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第三节  推进城市功能互促互补

保持城市规划建设的持续性和承接性,围绕“两城”核心功能区建设,以“四个新城”为主要载体,在地理空间上与“两城”回应,在交通主轴上,与“两城”衔接,在功能布局上,与“两城”对接。协同推进普达阳光康养度假区、莲花枢纽经济区和四十九中央商务区建设成型,实现核心功能区与“四个新城”功能互补、优势互促。做好土地运营工作,加大产业植入力度,完善要素配置推动城市休闲、现代商贸、综合运输、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力。

 

第二章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加强城市功能、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增强要素集聚吸附能力,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现代化精致城市。

第一节  建设宜居公园城市

聚焦“梳山理水”,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山地城市自然风貌,高标准推动公园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区“一轴三湖五园”建设,完善以大河流域为主的带状亲水绿廊,构建以岩神山为主的城市绿心和外围生态绿环,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着力推动“塑美”工程,推进“水中央”湿地公园、栖迟公园、岩神山公园等一批综合、专类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和景观打造,串联生态廊道、绿色步道、小花园、微绿地。加快实施四十九片区、莲花片区亮化工程和普达绿化景观工程和夜游光彩工程,切实壮大“夜间经济”。 持续推进总发片区、莲花片区等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和登山健身步道,雕琢城市微景观。突出北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筑牢城市生态屏障。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大小河流域河道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城市宜居魅力显著提升。

第二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畅达通”交通路网。抓住全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南向开放门户”机遇,全力配合新机场迁建、绕城高速东线、西盐高速规划建设,扎实推进那招片区、莲花片区、总发片区路网规划,加快推进迎宾大道南段、站前南街、浣纱路等项目建设,构建城市交通“大骨架”;大力解决“断头路”“丁字口”交通拥堵难题,治理公交民生顽症,抓好城区公交枢纽建设,加快“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交通节点线路互联互通,优化民生交通“小循环”。

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主城区供水管网和老旧供水设施改造,着力构建生态、安全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快观音岩水电站仁和饮水工程建设,实施普达片区用水保障工程和冷链物流园区管网建设工程,合理配置原总发片区、那招片区供水设施,积极推进仁和区第二水厂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前进镇)居民供水工程和农户生产生活供水项目建设,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地区的用水需求。

提升垃圾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推行垃圾分类试点,至2025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城市雨污水分流,新建、改建城镇污水管网约80公里,力争“十四五”末全面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重点推进平地、大田、同德、中坝、啊喇等乡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集镇重点区域污水治理全覆盖。

科学布局电力设施通道。统筹规划建设、改造电力设施,做好城市拓展区电力通道、基站建设,聚焦攀枝花大道、迤沙拉大道、仁和新街等城市主通道,实施强弱电入地行动,改善城市面貌。

第三节  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加快“新基建”建设,实现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全覆盖。结合城市南移后的空间布局,在棉沙湾、南站片区、普达片区、四号地块片区合理规划建设公交换乘站、首末站、枢纽站。积极推进普达片区公建配套,加强集贸市场、学校、医院、公交站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体智慧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资源的合理布局,打造15分钟宜居生活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抓好电梯加装工作,着力实施停车场、公厕、农贸市场等一批便民微工程,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强化城市风貌塑造,注入城市文化和人文历史符号,打造工业博物馆和文化创意基地。

 

第三章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坚持精细化管理城市策略,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治理,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第一节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树立“法治城管”理念,持续推进“五乱”“两违”治理,解决城市建设短板。加强对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在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上留住仁和特有的刚性外塑和柔性风采。依托山体、水系、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绿地体系,划定并强化城市绿线管制。加强城管高位协调机制、执法联动机制、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和社区调解管理机制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城市管理能力的大幅跃升。

第二节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

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及应用体系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大网络、大平台建设为导向,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数字城管为核心内容,积极推进公安、交警、城管、消防等各类资源信息整合,建好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消防等应用平台,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运行体系,着力打造数字城市。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智能电网灵活性和兼容性,满足输电多样化需求。优化城市智能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增强大数据分析功能,深化城市管理智慧应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三节  提升城市综合治理

强化治理密网建设,推进社区治理重心下移,加强社区、院落、楼栋网格化服务管理,把治安维护、化解纠纷、消防安全等管理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一米”,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和安防小区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覆盖。建立完善社区治理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防范、职业健康安全常识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序组织开展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完善物业管理体系,提升物业管理效能。强化市民教育管理,引导市民自觉爱城护城。

第四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市民文明意识,营造城市文明氛围。加强市民主体宣传教育,设立文明建设宣传街、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电子显示屏,深入开展文明劝导和整治,张贴文明建设宣传图,营造全区优美的视觉环境。着力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标兵、文明社区等,培育遵法纪、守诚信、讲道德的文明市民。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专栏6:“十四五”时期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两城”建设支撑类:普达康养新城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普达水库河道治理项目,产业化发展项目,枢纽新城水中央湿地公园和全要素配套项目,生鲜物贸保税港区项目,物贸流通平台项目,跨境电商结算服务中心项目,市内循环路网系统快速驳接交通体系建设项目,门户形象塑造工程项目,海控湾新城“三基地两中心一平台”建设项目,攀西冷链智慧商贸项目。

◆空港新城类: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运动产业带、康养服务带、创新产业带和清洁工业、现代物流产业建设项目,医疗医美、新基建服务业、智慧物流四大创新型产业项目。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类:“畅达通”交通建设、仁和城区停车场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各乡镇行政村新建污水处理和污水管网,河道污水井改造项目,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第二水厂建设,居民供水安全项目,整治疏通河道、排洪通道地下综合管廊、老旧管网和箱涵改造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项目,攀枝花市餐厨垃圾和污泥处置项目、区域天然气官网建设、拓展区电力通道建设和城市主干道强弱电入地项目,普达片区公建配套,公交配套建设,老旧小区改造。

◆生态宜居类:“花城客厅”建设,小河流域河道综合整治及景观打造,大河炳仁线连接桥至巴斯箐连接桥段河道整治及景观打造,中央湿地公园和7大城市公园建设等项目(普达森林公园、普达公园、仁和公园后山公园、岩神山公园、宝灵寺文化公园、总发互通森林公园等),四十九片区亮化、夜游光彩等工程。

◆智慧城市类:“新基建”,社会网格化,数字城管建设,基础设施智能化系统建设,城市智能生态系统,城市管理监管系统,智慧城市APP系统工程、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示范项目。

◆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类:幸福社区,平安社区创建等工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第五篇  打造南向开放桥头堡,聚力建设门户枢纽经济区

 

坚持把打造南向门户枢纽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围绕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桥头堡定位,抢抓攀枝花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契机,全面加快“南向开放门户+交通、产业、招商”建设,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力打造门户枢纽经济区。

 

第一章  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构建外联大通道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南向开放桥头堡交通有力支撑。打通对外“大通道”,着眼“双机场”“双车站”立体交通大格局,推动宜西攀丽大高铁、成昆铁路复线、攀昭铁路、攀盐高速、宜攀高速,加快机场迁建,打造联结南北、畅通东西大通道,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深度融合。

第二节 畅通内联大循环

实施城市路网畅通工程,大力推进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路网规划建设,提升通行能力,实施国道G227改线及金沙江航道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旅游环线,实现区内外交通循环路网的快速衔接。

 

专栏7:“十四五”时期交通重点项目

◆铁路:宜宾-西昌-攀枝花-丽江铁路建设,火车南站-格里坪-华坪-丽江高速铁路。

◆高速及干线公路:攀枝花至盐源高速公路,攀枝花市绕城高速公路,总龙路与G5快速通道连接线,总乐路至攀大高速总发互通进出口通道,迤资园区总龙路改扩建项目,G227线前进至平地段一级公路,G353线鱼塘至红格段一级公路,那招至中坝快速通道,中坝—普达—灰老沟快速通道,迤资园区至G5高速公路连接线。

农村公路: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19公里,改造69公里,乡村道路硬化260公里。

◆旅游公路。仁和区交通旅游环线工程,橄榄坪至普达国际康养中心连接线。

◆机场:攀枝花新机场。

◆航道:金沙江至长江高等级航道工程。

 

 

 

 

 

 

 

 

 

 

 

区域交通布局图

 

 

 

第二章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第一节  提升门户枢纽区功能

积极拓展交通枢纽聚流辐射功能,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强化“枢纽+产业”“门户+产业”,科学合理布局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枢纽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二节  优化枢纽区经济布局

依托攀枝花新机场,以航空运输、临空制造、航空物流、临空型现代服务业等为核心,着力打造空港经济区。依托铁路枢纽,统筹规划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功能空间,以现代物流、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健康服务、旅游服务等为重点,着力引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火车站商务商业圈。加快融入物流枢纽网络,提高物流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健全物资生产供应链。

第三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总部、行政总部,建立技术交流与产品研发中心、展示与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等,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第三章  深入实施全域开放合作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格局,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深化更宽领域合作,开创全域开放合作新局面。

第一节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推进以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为重点的区域合作,发展空港经济、飞地经济,推进整机企业与“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企业联系,加快推进形成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重点区域开放合作。围绕与成都市成华区和双流区,重庆市綦江区、璧山区、酉阳县,常州市新北区等缔结友好区合作机遇,着力抓好产业合作,交流对标学习。把握产业转移动态,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凝心聚力抓招商引资,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及国内国外优势产业转移。抢抓成昆动车、丽攀高速贯通机遇,深化与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等周边城市的深度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重大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合作。

第二节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协助办好攀西试验区投资推介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大会,积极参加西博会、科博会,积极筹备参与川商返乡发展大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川欧经济合作交流会、东盟南亚投资贸易洽谈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部省联席会等重大平台活动,招引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攀枝花—凉山区域合作联席会,加强与凉山、丽江、楚雄等开展跨区域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好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大力引进康养产业项目。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第三节  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精简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进一步完善要素资源匹配,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电力、土地、资金、交通运输等要素的综合协调保障,强化园区标准化厂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根据推进开放合作发展的工作重点,立足建链、延链、强链、补短板的要求,针对特色农业、机械制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石墨新材料、“康养+”、旅游、现代物流等方面制定支持奖励政策,着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和项目。

第六篇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到2025年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创建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10个,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深入推进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路提升工程,强化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和中小型建设水库工程,加快防洪抗旱基础设施和节水灌溉建设,着力推进二半山区“五小水利”,解决重点区域用水短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和宽带网络接入水平,统筹推进农村天然气(煤气)管网建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效率。

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优产业基地,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康养进农村、进社区,促进“康养+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引进科技技术人才,加强返乡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秀美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水平开展村庄规划设计,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加强古村落、古民居、民俗古村落保护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力度,加强农房管控、风貌引导,传承乡村建筑历史文化,采取相对集中、联点成片、镇村同建的方式,示范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打造特色浓郁的乡镇村落。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同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到2025年,实现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7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三节  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弘扬乡村文明新风。围绕多功能、多元化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试点推进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和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建设;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统筹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乡贤(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崇德向善的乡风民风,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及农村文明程度。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农村文化提升行动,加大苴却砚和俚僕文化等民间文艺和民族文化产品挖掘力度;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农耕文化遗产,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动挖掘、包装可“申遗”项目,创新、延伸现有“非遗”项目展示方式和内容,做好谈经古乐、苴却砚雕刻、板凳龙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和创新开展多元化基层治理,探索“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政治为统领,坚持“党建带社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环节。以自治为基础,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以法治为根本,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教育,注重创新“法律七进”等普法载体。以德治为先导,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智治为支撑,依托综治信息平台,提升智慧治理水平,让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第四节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管理办法和培育保障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及返乡创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大对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打造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到农村创业,培养造就一批新农民。引导村内名人、能人扎根本土,壮大新乡贤队伍。

 

第二章  推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  建立健全返贫监测机制

健全致贫返贫预警处置机制和预警台账,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重点关注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略微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且不持续稳定的脱贫户两类临贫易贫特殊人群,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坚决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第二节  建立健全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已脱贫农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扎实开展“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一对一”对口帮扶活动,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继续实施医疗、教育等兜底保障政策。开展好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突出抓好“两区”发展工作,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力度,设立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扶持壮大扶贫产业,探索村民参与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第三节  积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升级、就业创业促进、扶志扶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乡村环境治理、乡村文化提升等内容,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融合推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升级。

 

第三章  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城乡融合方式,重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  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空间格局,围绕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夯实经济底部基础,构建功能协调、多重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强开发建设,完善乡村地区特色风貌,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产城融合的城乡新形态,推进形成中心城区、产业新区、特色小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

 

专栏8:仁和区城乡体系及功能定位表

乡镇名

发展定位

发展重点

仁和镇

主体功能区

重点发展新基建、商贸物流、科技文化教育、电子产业、近郊休闲等,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中心。

大河中路街办

金江镇

钒钛产业发展区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钒钛合金钢等,打造工业新型小镇。

平地镇

空港经济区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商贸物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

大田镇

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区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体验,打造高产优质、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示范镇。

布德镇

阳光生态经济发展区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体验农业、田园综合体、康养旅游、商贸物流,打造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镇。

前进镇

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

重点发展冶金物流、光伏发电、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打造工业新型小镇。

福田镇

新能源产业发展区

重点发展城郊休闲游、农文旅融合、水域产品,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特色镇。

同德镇

阳光生态经济发展区

重点发展城郊休闲游、农文旅融合、水域经济、冬春蔬菜,打造新型绿色低碳镇。

中坝乡

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区

重点发展石墨工业园区、发展果蔬采摘观光、康养旅游,认养农业、体验农业、共享农业,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

太平乡

新能源产业发展区

实施工矿废弃地修复与利用项目,发展煤炭新能源、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

务本乡

阳光生态经济发展区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城郊休闲游、农文旅融合,打造新型绿色低碳镇。

大龙潭乡

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区

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钒钛合金钢等产业,打造工业新型小镇;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公园、水域经济、商贸物流等,打造乡村振兴现代新型镇。

啊喇乡

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

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文创农业、、森林旅游康养等,打造新型绿色低碳镇。

 

 

第二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尊重农民意愿、自主选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全面放开城镇的落户限制,实施居住证制度,积极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贯彻执行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多渠道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平等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第三节  加快城乡公共设施联动

加强公共服务联动。促进城乡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统筹配置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康养等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城乡医共体,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基础设施联建。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机制,推动乡村公共设施提档升级。

 

专栏9:“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水利基础设施1. 骨干水利工程: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水资源配置工程,栗树湾水库工程,乌东德水电站弃水发电屯蓄水库,红旗水库工程,上普达水库工程,力子飞水库工程,糯巴沟水库工程,山楂堡水库工程,银厂箐水库工程,洽么田水库工程,三道门水库工程,辣子箐水库工程,梨疙瘩水库,大坪地水库,营盘山水库。2. 防洪治理工程:把关河流域防洪治理工程,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大河永富段防洪治理工程,三阳河大庄段防洪治理工程,摩挲河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大河板桥段防洪治理工程,前进镇前进段防洪治理工程,大田镇银鹿段防洪治理工程,海绵城市防洪治理工程项目。3. 除险加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跃进水库中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 生态修复治理:大河水系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小河水系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乌拉河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水库清淤项目、水土保持项目,跃进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小型灌区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及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 提灌站及其它:太平乡、平地镇、大龙潭乡提灌站,二半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农村供水提质增效工程,水利设施智慧化工程。

◆改善乡村发展环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路水电气讯防“六网”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1+6”工程。

◆建设宜居秀美乡村:创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先进乡、示范村,“垃圾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等),“污水革命”(农村河道清理整治工程,农村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等),“厕所革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程和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工程等),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环境净化和保护利用乡土文化等项目,“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示范工程(续建)。

◆弘扬乡村文明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示范所(3个)、示范站(8个)思想阵地等建设项目,文明村镇创建工程和乡风文明建设行动,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创建项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0个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巩固提升工程,广电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展示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和保护工程。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项目,健康乡村工程,养老服务进村工程,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项目。

 

 

 

第七篇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聚力推进改革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攀枝花,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融合,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发挥科技创新低引领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动仁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持久动力和改革活力。

 

第一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改革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政府服务有力的经济体制。到2025年,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增强,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建成攀西经济区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继续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依法推进有序流转。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财税改革落实,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城市发展建设集团投融资平台作用,规范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积极培育财源,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力保障。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投资入股民营企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融合互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公用事业等行业市场化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系,推动“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强化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园区机制体制改革。以提升工作效能为中心,着力深化园区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建立有效的考核与竞争激励机制,工资待遇、职务升迁与园区的发展速度、工作推进等绩效挂钩,不断激发发展新活力。

第二节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健全不良企业清理退出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影响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制度壁垒,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和同工同酬的就业制度。推进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非禁即入”。

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以攀枝花市纳入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为契机,积极争取“专线供电”“直供电”优惠政策,推动钢铁延展加工、辅料生产等高耗电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优化土地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具体形式,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最大限度促进农民财产性增收。开展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推进“亩均论英雄”考核评价。

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的信贷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继续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事项,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扎实有效放宽社会领域行业准入。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代办帮办制度,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精简程序、压缩时限。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提高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优化便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标准化建设,下沉便民服务事项到村(社区),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创业更顺畅。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快建设“诚信政府”,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追责惩罚机制。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攀枝花”,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造能力,增强发展动力。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联动。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点培育认定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业绩好、具有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大企业发挥资源、资本和技术优势,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二节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

搭建创新平台支撑。支持凯盛石墨、吉源科技、鑫华节能等科技型骨干企业创建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石墨新材料产业研发中心和现代农业管理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创新资源共享,形成技术创新利益共同体,布局建设国家或省级实验室。

建设孵化小微园。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阶梯形孵化体系,推动众创空间向工业园区拓展,培育一批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创新型小微企业,创建省级、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与应用。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财政、税收等支持“双创”政策优惠,加快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推动传统技术升级改造、新技术创新突破。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健全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第三章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的人才观,加快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建构与产城协同发展的人才引育、激励、留用体制机制。

第一节  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平台

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升级,大力引进培育紧缺型、高技能、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以项目驱动为抓手,逐步推动个人引育转向团队引育,建立技能型大师工作室,推进“蓝领仁和计划”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激活技能人才创造活力。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市内外院校合作,联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发展平台,推行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模式,完善校企和社会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新型学徒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储备人才。创新“飞地用才”模式,推动更多产业化项目落户仁和。

第二节  完善方便快捷服务体系

尊重企业成长规律,与重点企业建立人才专项联系机制,及时跟踪服务,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和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一卡通”服务制度,实现政策信息“一站通晓”,推行激励政策享受“一次办理”,营造尊才爱才生态环境。

 

专栏10: “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重点项目

 

◆要素市场化配置:攀枝花市仁和区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及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仁和区农业综合水价改革5万亩),石墨深加工及利用项目(项目享受不高于0.40元/度水电消纳政策)。

◆一流营商环境:仁和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3个乡镇便民中心建设项目。

◆人才发展平台:仁和区区域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仁和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仁和区“政府+高校”人才智库平台。

◆人才服务体系:仁和人才之家建设项目。

 

第八篇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聚力推进社会事业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织密民生保障网,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智慧化,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文体中心。

第一节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占比,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一体化发展,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学品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融入全省“四个一”示范引领工程建设,争创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配套完善设备设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力争到2025年,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市前列。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民族教育大发展,区内少数民族子女享受国民教育程度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加强普特结合,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大力扶植和规范办学双措并举,推动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力争到2025年,形成办学特色民办学校1-2所。不断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依法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整合优化原有课改成果,拓展、延伸师生学习深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深度转变,整体提升全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留住优质生源。推进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综合评价改革,加大对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及特色办学奖励力度,激励优质学校加强品牌建设,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结合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到2025年,培养特级教师5人、省市级名师10人、省市名校长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0人。

 

专栏11:“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城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4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工程(建设园舍面积25700㎡)。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工程(建设校舍面积35000㎡),新建普达中小学(新建校舍约30000㎡及配套设施)。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60套(建筑面积约4600㎡)。

◆学校运动场建设:4个运动场改扩建工程(面积23000㎡),普达天立学校项目。

◆特色化功能室建设:远程互动录播教室,AR 教室等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科技体验馆,校园电视台,机器人活动室及专业学科教室建设项目,含3D 设计及打印、无人机创客工作室,数字化图书馆(室)建设项目。

 

第二节  推进健康仁和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建设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公立医院医药改革成果,实施“健康促进、强基固本、中医提升、人才强卫、智慧卫生”等工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跨领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健全群防群控机制,强化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推进健康社区(村庄)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区—乡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积极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发展特色医疗和精准医疗,鼓励开设眼科、老年、儿科、美容美体、植发等专科或专业医疗机构。完善区域医疗共同体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区域医疗共同体试点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仁和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善中医科室设置,配齐中医药人员。完善医疗设施设备配置,增加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能力,达到省内同级县(市、区)先进水平。规范发展社会办医。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加大康养医疗投入,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院、康复院等资源,为老年、慢性病等重点人群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卫生+体育健康、卫生+老年健康、卫生+残疾健康、卫生+教育健康等服务模式,提升医养结合水平。

实施全民健康行动。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广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计划、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等。积极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加快推进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学校健康促进行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市民整体健康水平。

 

专栏12:“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医疗卫生:仁和区人民医院二期项目,仁和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一期(仁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新建项目),仁和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太平乡卫生院及综合服务大厅,仁和普达中医院项目。

◆医养结合:普达医院项目。

◆特色专科:仁和眼科医院项目。

◆智慧医疗: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三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馆、站、室”服务效能提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建设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管长远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推动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文化高地。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彰显区域民族文化魅力,探索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传承弘扬三线文化,打造三线文化精品示范线,加强对谈经古乐、羊皮鼓舞、苴却砚雕刻技艺、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传播、再造和传承,加大对迤沙拉里泼彝族文化、三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创新发展更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着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推动体育强区创建。推进乡镇体育健身工程、体育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开展农民喜爱的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健身活动,鼓励举办乡镇运动会。建设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健身辅导站等,开展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创建,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活动。加快打造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推广高等级赛事。

 

专栏13:“十四五”时期文体重点项目

 

◆文化事业:攀枝花成昆铁道遗址博物馆,攀枝花成昆铁路影视基地以及成昆铁路遗址公园,三线印象城市音乐厅,三线老工业遗址影视文化基地,煤炭工业博物馆,成昆铁路干部学院,三线建设大田文化小镇,老工业实景体验园。

◆体育事业:攀枝花市仁和区水中央湿地生态体育公园暨仁和区山地生态体育公园,农民体育健身,仁和区群众体育服务中心,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和50个健身辅导站建设项目。

 

第二章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有力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稳工稳岗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公共投资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稳定和挖掘就业岗位,配合市级建设人力资源聚集示范区。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争取建设区域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围绕钒钛、康养等重点特色专业培养人才,提升就业质量。

第二节  大力促进多渠道创业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农村经营实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产业的吸纳作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厚植创业沃土,营造创业环境,构建创业生态,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劳动者投身创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建设,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向基层延伸下沉、直接服务企业,为劳动者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环境。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劳动者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障等各方面权益,监督企业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解决好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章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群体为重点扩大参保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政策,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控制下的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付费医保支付机制。按规定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完成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各阶段任务。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保”,加大社会保险配套资金投入力度,着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动态调整低保、困难残疾人、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贴标准,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科学确定救助范围。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完善医疗救助经办流程,加大对患重特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人员的救助力度。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整合特困供养服务资源,优化提升特困供养服务设施功能。

第三节  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孤儿保障制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制度、重度残疾儿童帮扶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高龄和长寿老人补贴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儿童、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高龄和长寿老人情况排查。按时足额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金、重度残疾儿童帮扶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金、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金、高龄和长寿老人补贴金。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第四章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创新老龄化社会治理体系,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经济社会形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第二节  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

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国家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制定托育机构政策法规和服务标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切实减轻新生儿家庭负担。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孤儿、困境儿童等群体保障措施。持续关注流动人口、农民工群体、刑满释放人员,进一步推动其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积极推动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安置,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降低违法犯罪。全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服务水平,推进烈士陵园提质改造,争创新一届双拥模范城(区)。

第三节  创新优化人口管理

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重点,适应人口结构的转折性变化,加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制度设计。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人口在总量、结构、增长、流向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全方位提升人口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和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加强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和协调配合,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九篇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力推进社会治理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深化“平安仁和”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章  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扎实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全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第一节  稳步发展民主政治

加强和完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尽责。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知联会、新联会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科联、残联等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建立健全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对依法治区工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督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民法典活动,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平台建设和融合,综合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公证等法律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第三节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和法制宣传工作,开展法制讲座,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快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持续提升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和规范化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第四节  强化司法公正建设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运行新机制,严格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司法办案的程序规则、质量标准和监督方法,依法公正文明执行刑罚,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司法公开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审判、检务、警务等公开,健全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群众旁听庭审、新闻发布等制度,着力促进公正司法,切实发挥其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教育改造特殊人群、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基层人民群众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  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诚信社会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全面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政主导、法治引领、多元共治、联动融合、规范高效”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仁和区全响应指挥中心、综治中心和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抓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统筹谋划推进新旧城区综合治理。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抓好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试点工作,完善乡镇综治中心和村(社区)综治服务站规范化建设。通过基础提升、集中攻坚、提档升级,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建设基层治理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示范小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第二节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巩固和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依法解决群众诉求。健全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强信访维稳工作队伍建设,构建横向协调、多方联动的大信访、维稳工作格局。

第三节  完善诚信社会体系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的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构建社会信用标准体系,推进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建立全区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整合,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加快发展个人、企业征信机构,推进并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在全区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环境氛围。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以及跨区域、跨部门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

 

第三章  织密织牢发展安全保障网

积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平安建设工作迈入全省优秀行列,确保仁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建设平安和谐仁和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着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落实社会治安防控三级预警响应机制。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建立智辅决策、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和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内外融通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扎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全省禁毒工作示范区。密切跟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加大行业乱象整治力度。加强平安仁和基层基础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平安仁和建设队伍,打造生态宜养、畅行宜游的康养警务模式。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改进网络综合治理。推行“谁执法谁普法”“以案释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平安建设宣传力度。

第二节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生物等各领域安全工作,推进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全面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和挑战。加大金融风险防控,积极完成各类债务化解任务,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设立政府和企业风险管控“防火墙”。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治理,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十四五”期间比“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事故人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数“双下降”。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防重大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咨询、疏导、调节等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切实提升武装规范化建设工作,增强应急处置能力,维护区域稳定繁荣。加强公共安全公益宣传,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

第十篇  建设美丽宜居生态仁和,聚力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力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宜居仁和”。

第一章  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继续深入实施绿化仁和行动,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开展绿化仁和行动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成果,加快实现宜林荒山、荒坡、荒丘造林全覆盖,支持利用工矿废弃地、污染土地和其他不适宜耕作土地造林,建设长江上游(攀枝花段)生态屏障。加强水涵养森林保护,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促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25年完成中幼龄林抚育3万亩。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见缝插绿、立体增绿,重点打造旅游线路、进出通道、车站等区域绿化景观,加强村社进出道路、集中居住点、房前屋后、休闲地绿化,全力打造公园城市。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着力推进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建设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建设干热河谷区固土保水复绿国家级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推进实施长江上游生态治理和大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后续扶持。加强对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的综合治理、对生态脆弱区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同步推进道路、水电、建筑等工程创面植被恢复。加强矿区废弃地生态治理,有序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积极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第二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构建多元协同的环境治理模式,持续提升仁和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第一节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加快“散乱污”企业和工业炉窑污染整治,推进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促进煤炭清洁利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推进绿色货物运输,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整治,加大尾气排放监督抽测,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加强扬尘管控,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加强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秸秆禁烧,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业氨排放控制。健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加快落实攀西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措施。

第二节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控

加强金沙江、大河等水质优良河湖库和金沙江流域及主要支流河道岸线保护,开展河湖滨岸生态拦截工程,持续改善河流湖库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同金沙江上下游市县的合作,统筹推进河湖长制精细化管理,共同推进金沙江和大河、巴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重点流域湿地修复治理,加快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落实大竹河水库和塘坝河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完善生态流量监控体系。合理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提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水源地风险防控。推动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维护,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雨污分流,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立健全垃圾收集(打捞)转运体系。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整治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加强涉水工业企业监管治理,统筹推动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三节  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基础工程,建立统一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动态监控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开展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重金属污染土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提高秸秆、粪污、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暂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建设,加强垃圾收集、贮存、运输环节的管理。

 

第三章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化,健全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第一节  健全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构建资源高效绿色综合利用模式,研究建立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探索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工业、建筑业等重点领域能耗管理,推进钢铁、建材、钒钛、机械制造、石墨及烯炭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开展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着力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生态循环型农业,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鼓励服务业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示范。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强风电、光伏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力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行动。开展节约用水、反对食品浪费等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倡导文明、理性、节约的生活理念,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营造更加生态、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劝导力度,倡导文明祭扫,推广绿色环保祭祀方式。

 

专栏14:“十四五”时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仁和段)防护林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防火林相改造试点项目,森林防火能力提升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脆弱区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生态治理修复:大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长江上游生态治理工程,普达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城区视野区生态修复项目,平地镇文化古村落迤沙拉村生态修复项目,摩梭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矿区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综合治理工程,干热河谷区固土保水复绿国家级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设。

◆环境质量提升:长江上游干流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攀西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监控系统,推进金沙江和大河、巴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工程,土壤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态乡镇及生态村建设工程、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工程,野生动物救助站建设项目。

 

 

第四章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灾害预警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立体救援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第一节  增强灾害预警能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机制,提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覆盖自然灾害、城市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感知为重点的应急管理感知网络,整合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信息资源共享。督促重点行业编制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建立健全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及时发布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节  加大重大灾害防治

推进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升,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治理,完善自然灾害监测、信息传递、预警预报和科学避灾救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科技化防灾救灾和群防群策防灾避灾能力水平。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协同配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争创综合减灾示范工程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减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探索建立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补偿中的作用。

第三节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联动响应制度,建设仁和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矿山、林业、人防、医疗卫生等行业应急救援预案,强化泥石流、火险、干旱、森林防火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通道、林火监控系统及立体救援体系建设。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增强资源共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市政、交通、林业、卫生、粮油等相关部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实行动态储备、应急筹措。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开展应急教育培训,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训练。推进应急管理全民参与,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

第四节  持续强化森林防灭火管理

按照《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规定,加强森林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持续绷紧森林防灭火这根弦。以森林防灭火为重点,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高森林防火应急保障能力;健全应急指挥通讯系统,加强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强化森林火灾预警、灾情分析、灭火预案、防火调度统一管理与指挥,提升应急事件处理效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保障基础能力,科学规划布局森林防火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齐全的专属营区;着力推进森林火灾预防“路带水”、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经济林木生物防火隔离带等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应急防火道路网络、森林消防水池、通讯基站建设,提升森林火灾应急管理设施保障水平,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控制重大森林火灾发生。

专栏15:“十四五”时期治理现代化重点项目

◆社会治理:综治中心,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村(社区)综治服务站规范化建设项目,基层治理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示范小区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

◆法治建设: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项目,司法局业务用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枫桥式司法所“智慧矫正”体系建设项目、大河法庭建设项目。

◆公共安全:仁和区全响应指挥中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工程,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建设工程,创建全省禁毒工作示范区。

◆灾害防治:重点领域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信息化智慧平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

◆应急救援: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训练基地,救灾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通道、林火监控系统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项目。

 

第十一篇  全面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原则,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保障“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十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第二章  建立健全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体系,健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控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目标,以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编制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各类规划衔接配合,确保总体要求指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有序。强化政策支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全区发展实际,将仁和的发展诉求上升至市、省、国家层面。积极争取特殊政策,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机遇,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积极寻求优惠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

第三章  强化项目支撑引领

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和市“十四五”相关规划和重点投向,围绕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开放合作和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具有针对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加大招大引强招商力度,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切实增强项目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建立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健全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分解落实责任目标,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严格稽查和审计制度。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资金安排,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纳入本计划,并有序组织实施。

第四章  增强资源要素保障

进一步提高人才、资金、能源、土地等重点要素的供给能力。认真落实国、省、市、区关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人才激励等政策,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使用机制、保障机制和投入机制,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推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激活民资。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布局一批电源点和能源传输网络,做好能源基础建设,保障长远发展。强化土地保障,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盘活闲置存量土地,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用地。强化财政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乡村振兴、教育、医卫、科技、社保和就业、环保、应急等领域的投入力度。运用财政杠杆,采用奖励、补助、贴息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第五章  严格落实监督考核

强化目标考核,健全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围绕本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等,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完善规划目标考核体系,加快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

强化监督评估,本规划经仁和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要严格遵守。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进展评估,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中期评估制度并将报告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实施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估。确需对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区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名词解释:

1.“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则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则是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2.“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一轴”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主轴支撑引领;“两翼”即加快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跨越发展,强化两翼带动;“三带”即加快建设成德绵乐(雅)广攀、成南达、攀(乐)宜泸重要经济带。

3.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即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攀枝花为目标,持续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不断提升“三区联动”能级,加快科技创新高地、宜居公园城市、生态环境屏障、南向开放门户、市域社会治理五大建设,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4.“一核两区一中心”发展格局:“一核”即推进东区、西区、仁和中部、盐边南部和“两城”一体化发展,推动金江镇与红格镇片区联动发展,打造高端要素聚集的山水相融都市区,筑强区域发展极核;“两区”即强化盐边北部、仁和北部和米易西部建设市域自然生态经济区;支持仁和南部建设空港经济区;“一中心”即支持米易建设城市副中心。

5.“两城”:即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

6.“一体四翼”:“一体”即以仁和镇、前进镇、大河中路街道作为攀枝花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区,以普达康养新城、莲花枢纽新城、海控湾科创新城、总发商贸新城等为支撑,依托“两城”、借势“两城”、助力“两城”,集聚高端要素,完善功能体系,一体打造高端要素聚集都市区和南向开放门户。“四翼”就是加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围绕“一区两园五功能”,优化园区规划,完善园区建设,深入发展次园,积极做大园区经济,争创省级工业园区,建设现代新兴产业发展之翼;加快北部乡镇生态经济区建设,强化北部生态保护功能,筑牢城市生态屏障,支持务本乡、同德镇、布德镇依托大黑山森林公园、仙人洞、乌拉民族风情、生态农业等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森林旅游康养、户外探险等,推动一三产、文旅深度融合,建设阳光生态经济发展之翼;加快平地空港经济建设,依托新机场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新城,建设空港经济发展之翼;加快建设现代休闲园区,突出南部地区现代农业特色优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大田镇、啊喇乡、大龙潭乡、中坝乡以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推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发展城郊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培育“康养+文旅”特色产业,加快推动特色康养民宿群落建设,打造现代休闲农业发展之翼。

7.“五区协同”:即现代新兴产业聚集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门户枢纽经济区。

8.“一区两园五功能”:“一区”即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两园”即迤资园区、橄榄坪园区;“五功能”即高端铸造产业功能、光电信息产业功能、铸造制造产业功能、碳材钛材等新材料产业功能、钒钛化工产业功能。

9.“一轴三湖五园”:“一轴”即大河流域景观轴;“三湖”即普达湖、天星湖、大竹河水库;“五园”即普达山地森林公园、仁和公园后山山地公园、海控湾湿地公园、宝灵文化公园、金科山地森林公园。

10.“两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

11.“一区多园”:以钒钛高新区为核心,联动抓好东区创新开发产业园区、西区格里坪工业园区、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米易县白马工业园区、盐边县钒钛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联动发展的“一区多园、多园联动”新格局。

12.“枫桥经验”: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审核: 1   责任编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