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撸起袖子脱贫奔康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6月16日午时,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彝家新寨一片宁静,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一打听,记者才知道这段时间,村民们都在忙着管理烤烟、芒果、石榴、杨梅、冬桃、雪桃、枇杷、火龙果等等。

  敲响一户人家的大门,70多岁的杨大妈迎我们进门。她说:“前天晚上下雨,昨天地里全是稀泥,下不了脚。今天地里干一点了,娃儿些吃了饭就下地干活了。”

  青瓦白墙的小院格外引人注目。记者看见,正前方和左侧都是一楼一底的砖房,有10个房间,右侧花台里花木葱郁,身后工作台上摆着工具若干,地上放着数个农机具。

  村支书李自文说,2016年村里开始实施彝家新寨项目,由政府按“一户一方案”补助68户村民,对民居风貌进行集中改造。杨大妈家的小院就是政府补贴了2万元修建的,现在她家四世同堂,住一起都不会嫌挤。

  近两年,波西村脱贫摘帽,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事连连,村民更是撸起袖子奔小康。

  帮出来的新变化

  波西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多年前,村民们想忙都忙不起来,有力也使不出来。由于缺水、少路,地里基本上“冬天种小麦,夏天种水稻、玉米”,收成完全靠天。

  “以前,村里山高坡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从海拔最低的跌达组到镇上,村民走路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一到雨季出行十分困难。旱季山泉断流,大家只能靠政府送水来解渴。”36岁的李自文是土生土长的波西村人,从文书到村党支部书记,他已在村里工作10年。

  波西村地处川滇交界,海拔最高2190米,最低968米,较大的海拔落差曾是制约村里交通的痛点,更是发展产业的障碍。

  谈起村里的发展变迁,李自文直言:“一半靠帮,一半靠管”。

  “帮”得从2012年说起。当年底,仁和区制定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规划,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式,促进“两区”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长足发展,确保“两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同步小康。

  “两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开启了波西村精准脱贫之路。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地,给波西村带来了一个个新变化:村里6个水源点经过水利专家会诊改造,保障能力从34户增加到166户;平地水库的蓄水通过提灌系统,“爬”上268米的山坡来到波西村;降雨蓄积到各家各户、田间地里的小水窖;水泥路从金沙江畔蜿蜒向上,直至山腰的108国道,连通全村10个村民小组……

  水来了、路通了,波西村根据不同的片区、地段,逐步发展起了雪桃、冬桃、杨梅、枇杷、烤烟、芒果、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甜了起来。

  管出来的高效节水农业

  2016年,波西村提灌站、通组道路建成投用。“水费怎么收?”“道路如何管护?”……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如何管好用好水和路?43名村民代表集中商议决定:水承包给私人管理,村民用水“计量收费”,水价由村民代表与承包者共同商定,一年一定价;路则划分到每个村民小组管护。

  经过村民代表们的比选,提灌站由当过水库管理员的村民赖跃承包。赖跃不仅每年向村集体缴纳承包费,还雇了3个贫困村民一起管理、运营提灌站。

  3年下来,水价由2.6元/立方米下降到2.4元/立方米。“大家用水量增加了,单价就摊薄了。”赖跃说。

  走进田间地头,只见滴管、微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覆盖到位。李自文告诉我们,村里绝大多数农户都采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在村里8000亩土地,只有800亩还在种植水稻,全村326户农户只有2户种植玉米。”

  农业产业发展,让村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去年,43岁的起永山搬出住了几十年的土房,住进一楼一底的楼房。他还在一旁建了车库,停放家里的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以及各类农机具。

  “修新房子花了十几万元,两三年就能挣回来。”起永山说,他家种了20多亩烤烟,现在用水有了保障,他把10多年来“半年种烤烟、半年种小麦”的种植模式,改为“半年种烤烟、半年种菜豌豆”,每亩增收近万元。

  “现在政策和条件这么好,只要努力干,就能过上好日子。”起永山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