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窝窝种出了“金果果”——仁和区福田镇芒果产业发展纪实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9-09-16     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金秋,记者来到仁和区福田镇印子山,汽车行驶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上,道路两旁一片片芒果林映入眼帘。停车细看,一颗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石块夹在芒果林里,石头上残留着人工开凿的痕迹,许多芒果树就种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

  当地群众讲,过去印子山杂草丛生、乱石林立,后经大家凿石、开荒,种下芒果苗,才变成现在郁郁葱葱、果香四溢的芒果园,芒果已成为大家致富奔康的主导产业。

  2019年,福田镇芒果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全镇人均芒果种植收入达到7859.48元,占全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艰辛起步

  福田镇农业产业经历了蔬菜为主,到“一猪,二蚕,三羊”,养猪满足家庭的需要,养蚕作为经济来源,养殖山羊作为增收途径的调整,再到种植木瓜、香瓜等特色农产业,但均未形成规模效应,农民增收出现瓶颈。

  随后,福田镇把芒果种植作为扶贫突破口,进行探索。2011年,福田镇芒果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但没有收到预期效益,一些芒果种植户还因产量低等原因亏了本。

  金龟村农民熊光诚,2006年种植50亩芒果树,经过5年的生长,芒果树开始挂果。“当时,果子结得很少,50亩芒果结的果子只卖了6000元,亏了2000元,都有点想放弃种芒果了。”熊光诚说,当时,家里住的是老房子。为了改变贫穷状况,他借钱承包荒山种芒果,本指望靠着50亩芒果致富,但芒果年年种、年年亏,家里的生活也只能靠向亲朋好友借钱维持。

  芒果种植遇到问题的,不仅仅是熊光诚。村民陈建家里已经种植了10多年的芒果树,早已到了结果的树龄,却只开花不结果。“当时,我们一年投入几千元,到头来芒果只开花不结果,没有信心了。”陈建的父亲回忆说。

  与熊广诚、陈建家里的芒果树不结果问题不同,村民张孟华家的芒果树,会开花,会结果,但结的果子会掉落。

  “我的芒果树已经种了11年了,芒果会开花结果,但结果后,果子还未长大,就开始刷刷刷地往下掉,最后剩下的果子连三分之一都不到,看到产量这么低,我也没有种植的信心了,打算转行去跑运输。”张孟华回忆道。

  据了解,福田镇有53平方公里的宜农荒地,芒果产业发展有大量的空间,但因为缺乏技术支撑,芒果种植户种下的果树,都变成了“风景树”。

  “福田模式”

  为解决福田镇芒果种植难题,2011年,由攀枝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牵头,开始在福田镇实施科技种植芒果的扶贫项目,建立芒果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项目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负责提供项目资金支持(2011年—2019年两项资金累计投入590万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组建专家团队提供科技支撑,福田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2011年下半年,市农林科学院经过研究决定,改变以往的短期难以见效的培训模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技术培训三年一个周期,培训种植的内容要贯穿芒果种植的全过程,给芒果种植户们提供三到五年的技术支撑。

  不久后,市农林院就派出专家到福田镇进行实际的技术指导,但当专家到达讲课现场时,田间无一村民,过去“撒胡椒面”似的培训收效小,提不起农民的兴趣。

  随后,大家改变传统培训模式,采取一对一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在日常培训中,由市民族宗教委指导建立了“专家团队+示范户+对子户+普通农户”的层级打捆结对培训机制和动态考核的管理形式,即:专家分组包片结对示范户,示范户结对对子户,对子户结对普通农户,芒果专家团队的成效考核与其结对的示范户芒果产业发展成效挂钩,优秀示范户评选以其结对的对子户芒果种植成效作为关键指标。

  熊光诚、陈建、张孟华家被选为第一批示范户。根据新的培训模式,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将对示范户们进行一对一实际指导。在培训中,专家们以果园为课堂,每月只讲当月农时内容,着重讲授实际操作技巧,手把手做出示范样板,当场指导并教会种植户相关操作技巧。示范户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向专家团队及时反馈,并得到解决。

  “以前不知道情况就随它长,经过专家指导,才知道芒果枝条需要一定的密度、空间、阳光。”熊光诚说。2014年,熊光诚的芒果园里的芒果树开始大面积挂果,芒果产值8万多元。2015年,芒果园的芒果产值达到15万元,他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

  经过专家们的技术培训,示范户们基本掌握芒果种植技术,芒果种植开始扭亏为盈。结合这一情况,市农科院专家开始要求示范户们发展对子户,让示范户按照专家们的培训模式,结合实际指导对子户,确保对子户掌握芒果种植技术后,再让对子户发展、指导普通农户。通过“示范户+对子户+普通农户”的户户结对,福田镇培育了大量芒果种植的“土专家”,让农林院专家培训技术在福田镇本土生根壮大。这些“土专家”中成为各村农民夜校讲师的有5人,另外有30余人还应邀到云南省华坪县、攀枝花市内多个乡镇做芒果种植培训指导,传授种植经验。经过多年结对培训,全镇芒果示范户达到46户,对子户达到465户,实现了农家户户都有芒果种植技术明白人。

  “福田模式”在福田镇无水、无路、无收益的乱石荒山坡上建成优质芒果基地3万余亩,这种科技扶贫模式被复制推广到全市70个贫困村的18个芒果、核桃、蔬菜、桃、羊、蚕桑等产业18万余亩,培养示范户172户、对子户611户,培养贫困山区重点人才“土专家”、“田秀才”50余人,有效助推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2016年6月,央视国际英文频道《看中国》将福田模式作为当前中国精准扶贫案例向全世界介绍,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等媒体把福田模式作为当前中国精准扶贫的样板进行了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