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锋:“四不倒”,托起山村小康的希望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9-05-28 来源:盐边县政府网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近年来,在盐边县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忠于扶贫事业、情系贫困群众、勇挑攻坚重担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今天,我们要带大家走进托起山村小康希望的先进典型——卢剑锋,了解他的感人事迹。
一位皮肤黝黑,身穿警服的云南籍小伙,积极响应党的精准扶贫号召,抛弃一切杂念,背着沉重的行囊,挺起铁的脊梁,肩负神圣的使命,走进脱贫攻坚的大山里。在面对山路峭壁飞石袭击,雨天土路一身泥,狂风吹拂尘沙下饭……等恶劣自然环境条件,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精神,掘开了驻点山村精准脱贫的大门,托起群众奔小康的希望。他就是县公安局格萨拉派出所副教导员派驻温泉彝族乡野麻地村扶贫工作队的卢剑锋。
驻点扶贫近三年来,卢剑锋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法制扶贫等工作,使温泉彝族乡野麻地村的治安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近三年来,该村无一刑事案件、吸毒人员几乎降到零刻度线;他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为山村“谋路子”,带领群众改土改种、开垦荒地、种植药材、栽种果树盘活土地,让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600多元,实现了精准脱贫,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卢剑锋的付出和成效,赢得了野麻地村全体村民的“点赞”,去年,他被评选为全县优秀驻村成员。
小康社会是全面的 要求人的素质必须提升科学教育促进脱贫 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野麻地村地处盐边县温泉彝族乡西北方向,东与温泉彝族乡道角村相邻,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浪县蝉战河接壤,北与格萨拉彝族乡接壤。只有一条路与外界相通,距乡政府22公里,道路崎岖蜿蜒、坡陡路窄、山上飞石常见,雨季阴冷潮湿,冬季冰雪严寒。全村共336户,13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433人,是盐边县最为边远的高寒山区深度贫困村。
过去这个村的村民,是典型的“不读书,不识字,不懂政策”,能听得懂汉语的村民少之又少。卢剑锋来到村里扶贫后,首先当起了“翻译官”。
文化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基础,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历史发展的车轮是无法滚滚向前的。卢剑锋告诉记者,他从思想、文化、教育上进行扶贫,正确引导村民识文断字,家家户户进行教育文化宣传,把政策宣讲入脑入心,让孩子们懂得读书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那些曾经漫山遍野放牛羊的孩子全部走进学校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真正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主任告诉记者,近几年,山村里每年都有10多名孩子考上本科。
水是生命之源泉 质量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解决难题促脱贫 千方百计引资埋管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物质资源之一。以前40多年,村民都是爬坡上坎200多米到3公里外背水吃。
卢剑锋意识到缺水是本村的一个大难题,全村多数村民都是靠饮用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金属的地表水,再加上散养的猪、牛、羊、狗和鸡、鸭、鹅粪便污染特别大,成群结队的小虫子掉到井里淹死,导致了水井水质差。长期饮用不卫生的地表水,生病拉肚子的人不少,村民也苦不堪言。
2017年,踏着精准扶贫的脚步,卢剑锋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块,开始着手引进自来水。没有资金,卢剑锋就带着村干部多次到乡上、县上汇报村里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这一跑就是10多次......
2017年3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12.8公里外的格萨拉彝族乡“哨所”山下挖沟埋管引来自来水。截至2018年12月份,野麻地村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结束了长期以来饮用地表水的历史。
现在自来水进村、进户,村民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缺乏优良品种 勤劳人也种不出金子来产业调整促脱贫 引良种科学结金蛋
卢剑锋告诉记者,从扶贫工作队一到村,他就开始琢磨产业调整的事,心想多种一些经济作物可以为群众多创收。但好心没办成好事,试种的大海椒、苹果树、李子树、枣子树,因山区常年气温低(最低零下4-5度)、雾大、雨水多、气候恶劣,种啥就死啥,即使幸存活下来的几棵经济作物,也光开花不结果。
群众的心几乎都快“死”了,致富的动力几乎降到零界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多次带领村民进行实地考察,尝试了几次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种植的土豆不仅个头大、水分足还产量高、口感好。2018年全村的土豆收入,从过去的每亩产量1000多斤到现在的2000多斤,每亩比过去增加1000多元,平均每户贫困户增收1万余元。
公安机关常来村 群众就觉得这里不太平 法制扶贫促脱贫 案发率降低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野麻地村大多数村民以前从未读过书、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村里是常见的事,而且,吸毒现象还较为突出,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的在册吸毒人员就有56人。
现在,通过精准扶贫,开办农民夜校普法、讲解禁毒等法律知识,以及开展法制宣传图展、发放法制宣传卡片、组织法制知识竞赛等禁毒扶贫、法制扶贫,全村连续三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基本消除了吸毒现象。
2017年8月,卢剑锋结合派出所开展的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在村里收缴了自制、改装的射钉枪、火药枪20多支。结合公安机关开展的缉枪治爆、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派出所在整个村里开展了一场突击式的缉枪治爆大检查、大搜查,并将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的嫌疑人李某某、邱某某抓获,从此村里再也没人去捕捉和用枪支去猎杀野生动物,把全部精力用在精准脱贫致富上。
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野麻地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8年年底,野麻地村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10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均达5600多元,已通过省上相关部门检查评估考核验收,实现整村脱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向屹立不倒的“卢剑锋”精神致敬
他驻点扶贫已经三年,足迹遍布整个山村,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他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绝不推诿,总是顶着压力迎难而上;他默默无闻,踏实肯干,所有的好全部装在了老百姓心里……
卢剑锋在贫困的彝族山村,以“基础差难不倒,山路险吓不倒,抱怨多气不倒,担子重累不倒”的“四不倒”精神,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生动诠释了人民公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一位普通民警对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公安工作总要求的忠诚实践。